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石油凍產“逗你玩”

嚴格說起來,阿爾及爾協議只是一個模糊的意向,盡管凍產的總目標定下了,但具體到每個歐佩克成員國,每家應產多少、應限多少,卻都留待日后討論。簡單說,9月底至10月底這一個月間油價的上漲,本就是在“炒預期”。
當歐佩克9月28日經過馬拉松式磋商,終于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達成8年來首個石油凍產協議(阿爾及爾協議)之際,一些分析家曾據此認為,持續一年多的油價跌勢將就此告一段落,紐約期油價格將“坐五望六”,并繼續向上攀升。
然而阿爾及爾協議墨跡未干,油價卻在10月底、11月初的幾個交易日跌回了50美元/桶下方:10月30日,國際油價開盤即大跌2%,隨后更重挫3%,11月2日美國WT I基準原油價格跳水大跌1.33美元,至45.34美元/桶,創近兩個月來新低,而倫敦北海布倫特期油價格也單日暴跌1.28美元/桶,跌至一個多月最低點46.86美元/桶,“50美元大關”旬日間由“鐵底”再變“鐵頂”。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9月下旬油價“絕地反攻”,是因為當初阿爾及爾會議完成了此前被認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說服歐佩克各產油大戶接受主動凍產保價,讓市場看到了支持油價穩步回升的希望;10月底、11月初的“一瀉千里”,則是因為阿爾及爾協定被事實迅速證明至少目前不過是一紙空文,“信心毀滅”的后果在高杠桿的國際原油市場上,自然會迅速體現在油價上。
根據9月28日達成的阿爾及爾協議草案,歐佩克各產油國將通過配額調整,將日產量控制在3250萬-3300萬桶,也就是說比當時的日產量減少90萬桶。然而當初阿爾及爾會議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為當時市場普遍認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石油出口國———沙特和伊朗間很難達成妥協。
不過當初沙特冷眼旁觀、任由油價暴跌而遲遲不肯松口限產,除了和伊朗爭份額,還有借低油價壓制美國等頁巖油產業,以及國內因王位更迭而導致政治權力再分配等復雜因素考量,隨著油價的長期低迷,這些因素都在悄然發生變化,沙特既受到一些外部壓力(雖然似乎并不大),也開始認定長期低油價最終還是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內部權力再分配到了今年二、三季度也終于告一段落,因此當俄羅斯適時送來一個臺階后,沙特也就“順坡下”,一改自去年下半年起高唱的“限產保價無必要”調門,轉而主動承諾帶頭限產,并松口愿意和伊朗“談談”。然而這些預期最終證明不過是“逗你玩”。
10月底,歐佩克就阿爾及爾協議具體凍產配額進行談判,結果伊拉克、伊朗、利比亞、尼日利亞堅決要求凍產配額豁免,伊朗和伊拉克甚至提出增產計劃(伊朗要求從380萬桶/天增至420萬桶/天,伊拉克要求“大大增產”),而在減產參考數據方面,伊朗、伊拉克則對沙特主導的“獨立預估方案”提出強烈不滿,原定11月30日提交給歐佩克14國的具體凍產配額方案,如今看來有些難產。
再說和非歐佩克產油國間的協商。
原本,像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幾個非歐佩克產油大戶,是較歐佩克更早支持凍產保價的,因為相對弱勢的它們一直認為,凍產保價對其更加有利,俄羅斯更是最早倡導凍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同意凍產的前提,是歐佩克先凍、多凍、真凍,如果歐佩克國家明凍實“融”,非歐佩克產油國凍產非但不能保價,還會喪失更多屬于自己的市場利益。正因如此,當阿爾及爾協議遲遲不見下文,各非歐佩克產油大戶也就迅速從“凍產派”轉向“觀望派”。10月底,歐佩克和阿塞拜疆、阿曼、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哈薩克斯坦6大非歐佩克產油國進行了維也納會議,結果6國全部拒絕在歐佩克采取實質性凍產行動前承諾凍產、限產,巴西和哈薩克斯坦甚至公然表示,它們將計劃增產。
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14個歐佩克成員國9月石油產量高達3382萬桶/天,創下近期新高,10月份日產量又平均增加13萬桶,盡管沙特的確有所減產,數據顯示:9月份平均日產量從1055萬桶減少至1053萬桶,但減產幅度十分有限———而其他成員國干脆都在“逗你玩”,產量不減反增。
如前所述,此前一個月油價的大幅反彈是在“炒預期”,如今預期逆轉,油價自然也會跟著掉頭向下。
不僅如此,美國原油產量和原油商業庫存上周也顯示迅速回升,這對于油價而言,顯然是雪上加霜的事。
從目前情況看,歐佩克各國也好,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之間也罷,在凍產保價方面都各懷心思,希望自己少凍或干脆不凍,別人早凍、多凍,妥協是暫時的,市場矛盾和利益沖突卻是持久的,11月30日提交凍產細則“大限”前,激烈爭執是不會少的,而這種碰撞又勢必通過無所不在的杠桿,令素來“過敏”的國際油價更加波動。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