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俄羅斯跨波羅的海與跨黑海天然氣管道比較分析

俄歐天然氣貿易已近半個世紀之久,早在蘇聯時期雙方就開始通過陸上管道進行合作。1967年雙方之間的首條天然氣管道即兄弟天然氣管道(Brotherhood)建成通氣,20世紀后半期又修建了聯盟(Soyzu)、北極光(Northern Lights)、亞馬爾—歐洲(Yamal-Europe)等3條天然氣管道。這4條管道設計年輸送能力合計1 360億立方米,是俄羅斯傳統的陸上輸歐天然氣管道。
?進入21世紀后,俄羅斯不斷尋求建設跨海管道向歐盟輸送天然氣,具體體現在兩條跨波羅的海管道和三條跨黑海天然氣管道上:北流(Nord Stream)、北流2(Nord Stream2)、藍流(Blue Stream)、南流(South Stream)、土耳其流(Turk Stream)。五條管道設計年輸送能力合計1 575億立方米(南流于2014年12月1日被取消,同日出臺的土耳其流是南流的替代方案,此處二者不做重復統計;同時,土耳其流設計年輸送能力已由最初的630億立方米減半,因而此處按315億立方米統計)。其中,藍流設計年輸送能力160億立方米,2003年2月開通;北流為雙管敷設,單管設計年輸送能力275億立方米,雙管合計550億立方米,2011年11月8日和2012年10月8日各開通一條;南流已于2014年12月被取消;土耳其流在2014年12月被提出,初始設計年輸送能力630億立方米,2015年末縮減為315億立方米,俄土雙方于2016年10月10日就該項目已簽訂政府間協議;北流2技術參數與北流基本一致,設計年輸送能力550億立方米,籌建過程中始終面臨著主要是來自以波蘭、烏克蘭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的反對與壓力,但是該項目相關方正在按日程計劃準備原材料籌建。
?理論上講,俄羅斯四條傳統陸上輸歐天然氣管道和已建成的兩條跨海管道,其設計年輸送能力合計2 070億立方米,基本上可以滿足當前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出口歐洲市場所需要的運力。在此情況下俄羅斯仍大力修建規模龐大的跨波羅的海與跨黑海輸歐天然氣管道項目的戰略目的何在?兩者之間有何異同?兩者之間是何種關系?兩者各自發展前景如何?這是本文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文的研究著眼于對兩者全面對比,但該問題的提出更加針對于近期籌建的項目,即北流2和土耳其流:
?1.學界、商界等對跨波羅的海管道近期項目,即北流2管道的籌建過程、未來前景等認識差異較大,其中主要有“商業合作說”和“政治工具說”兩種代表性觀點。
?“商業合作說”從北流2可以強化歐盟天然氣外部供應甚至降低天然氣價格的角度出發,認為北流2不僅具有諸多合理性,而且有一定的發展前景。該觀點傾向于將北流2看作是俄歐之間的商業合作橋梁,是與歐盟加強液化天然氣(Liquefied Natural Gas,以下簡稱LNG)基礎設施建設、打通歐盟南部天然氣走廊(Southern Gas Corridor ,簡稱SGC)等并行的天然氣進口來源多元化途徑之一,將有助于歐盟能源安全,因此忽略、邊緣化、至少是不強調管道的地緣政治屬性。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Andreas Goldthau教授,針對北流2項目進行了專門研究。在最新研究成果中,他認為“歐委會的職能不是確定選擇哪條輸歐管道的路徑,而是確保管道在市場機制指導下對歐洲能源安全起到競爭性的促進作用”。
?2016年5月,美國PFC能源咨詢公司前高管尼克斯·查福斯在《外交》雜志撰文《一場美俄間天然氣戰爭?》,他傾向于認為,“來自包括北美在內世界各地的液化天然氣,從某種角度講在歐洲天然氣市場形成競爭而使得歐洲天然氣價格降低,但是船運LNG模式更有利于大西洋沿岸的西歐國家,并不能很好地解決諸如保加利亞等遠離大西洋沿岸的國家,以及LNG基礎設施非常薄弱的波羅的海國家的天然氣短缺問題,因此俄羅斯管道天然氣對歐洲尤其是歐洲內陸國家的作用以及在歐洲市場上的競爭力還是比較大并且持久的”。查福斯的觀點間接表明,即便在未來全球LNG市場有更大發展的情況下,像波羅的海國家以及保加利亞這樣的東南歐國家,對俄羅斯管道氣仍有很大依賴,而這兩個地區正是北流2等跨海管道的主要途經地區。
?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以下中文簡稱“俄氣”,英文簡稱Gazprom)及其子公司北流2公司(Nord Stream 2 AG),一直強調北流2項目的商業屬性,從“歐洲區域內(主要是指英國、荷蘭、挪威等國)天然氣減產與歐盟天然氣未來需求將大量增長”和“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有助于歐盟實現其減排目標”的角度出發,來宣傳北流2項目的非政治性、合理性與必要性。
?“政治工具說”認為,“北流2”直通德國,勢必影響烏克蘭、波蘭等中東歐國家長期以來作為俄羅斯天然氣過境國的地位,從而使俄羅斯增加了在俄歐天然氣貿易中的話語權和政治影響力。這種觀點認為,俄天然氣過境國維持一定的數目,總體上更有利于歐盟能源進口安全。一方面,俄羅斯將天然氣送至消費國需要這些過境國的管道設施、人員服務等領域的支持,這樣可以起到過境國與消費國共同牽制俄羅斯“在爭端爆發時切斷天然氣供應”等行為的作用,例如俄羅斯與過境國有爭端時,為了不影響與消費國的貿易而不會輕易切斷前端供應;另一方面,俄羅斯對過境國的過境依賴可以成為天然氣價格談判中買方和過境國的籌碼,而俄羅斯跨海管道若建成,傳統過境國如烏克蘭、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將失去這些籌碼。
?2.土耳其流籌建進程歷經波折,取得突破后發展前景有待進一步觀察,因為土耳其流“縮減”既非俄羅斯的初衷,更不是其最終目的,同時項目面臨各種外部競爭。宏觀上講,土耳其流籌建進程與烏克蘭危機后歐亞大陸上主要政治力量的地緣政治角逐密切相關,例如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很大程度上延緩了其發展進程;從微觀上講,土耳其流籌建進程又受到“天然氣售價分歧”、“俄土戰機事件”、“土耳其政變”等具體和突發事件的影響,例如“售價”問題導致項目遲滯不前、“戰機”事件致使項目被擱置、“政變”事件從某個角度看又成了項目取得突破的促成因素。
?本文將以俄羅斯國家總體能源戰略、相關學者的研究報告、俄氣年度報告、主要負責跨海管道建設的北流、北流2以及土耳其流公司(三家公司均為俄氣子公司)所發布的跨海管道項目各期進展為基礎,從戰略目標一致性、目標市場互補性、運營項目差異性、籌建項目相似性等四方面比較俄羅斯跨波羅的海與跨黑海天然氣管道兩者之間的異同。
?一 戰略目標一致性
?從俄羅斯天然氣整體出口戰略的調整看,修建跨海管道將天然氣輸歐是其確保歐洲這一傳統天然氣市場的必然選擇,這充分體現在2009年11月13日俄羅斯聯邦政府正式批準的《203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以下簡稱“《戰略》”)中。
?該《戰略》關于“對外能源走向”的內容,對俄羅斯開展對外能源合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將俄在對外能源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果歸結為五個方面,其中三個方面涉及了藍流、北流、南流這些已建、在建、籌建等不同階段的跨海管道,充分證明了跨海管道在該《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說明俄羅斯當時選擇修建跨波羅的海管道和跨黑海管道,其戰略目標有較強的一致性。
?首先,打造“繞烏管道”的短期戰略目標一致。2006年和2009年兩次俄烏“斗氣”使俄羅斯天然氣的“可靠性”遭到歐洲相關國家的嚴重質疑。因此,修建無過境糾紛、至少是減少過境糾紛的跨海管道,成為俄羅斯輸歐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的優選方案。傳統的輸歐天然氣管道過境烏克蘭后,既有輸往西北歐方向的,也有輸往東南歐方向的,因此,俄羅斯力圖通過跨波羅的海和跨黑海管道建設打消西北歐和東南歐國家的上述質疑。
?其次,抵制北美頁巖革命沖擊的中期戰略目標一致。2008年前后是北美“頁巖氣革命”爆發的時段,以美國為例,2008天然氣產量較2007年增長了4.6%,此后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年增長率。就歐洲市場而言,“頁巖氣革命”將改變歐洲天然氣的供給結構,使液化天然氣成為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重要替代。2008~2010年間,LNG在歐洲天然氣總進口中的比重從12.8%升至19.8%,而俄羅斯管道天然氣的比重則從32.9%降至26.8%。更為重要的是,西北歐國家和東南歐國家在地理區位上處于北海、波羅的海、地中海等非常適合修建LNG接收終端的地區,并且北美“頁巖氣革命”后,歐盟LNG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也集中在上述地區。因此,跨波羅的海與跨黑海的輸歐天然氣管道建設,實質上是俄羅斯從西北歐和東南歐兩個方向對輸歐LNG規模擴大化、歐盟擴建LNG基礎設施的雙重抵制措施。
?最后,通過管道進一步分割與搶占歐洲天然氣市場份額的長期目標一致。受天然氣不便于使用海運方式進行貿易、地理上產區與消費市場相對分離等復合因素影響,全球形成了北美、歐洲、亞太三個相互獨立,定價機制截然不同,價格差異懸殊的天然氣市場。整體而言,歐洲天然氣市場的定價模式對“出口市場主要是歐洲、出口形式以管道氣為主”的俄羅斯是有利的,因此俄羅斯通過建設跨波羅的海和跨黑海天然氣管道長期目標是為了進一步通過管道分割與搶占歐洲天然氣市場份額。
?二 目標市場互補性
?跨波羅的海管道和跨黑海管道面對的主要目標市場分別是西北歐和東南歐,這兩個市場區域內國家的差異性,使得兩個區域形成了較強的互補性。這對俄羅斯修建跨海管道而言,不僅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更具有較強的戰略意義。具體體現在跨波羅的海管道給俄羅斯帶來的地緣經濟意義和跨黑海管道給俄羅斯帶來的地緣政治意義,二者形成較強的互補性。
?跨波羅的海管道的地緣經濟意義,主要體現在該管道目標市場內西北歐國家技術實力較強、經濟狀況較好、天然氣基礎設施較為完善這三方面優勢給俄羅斯輸歐天然氣管道早期建設、中期經營以及后期完善等不同階段的支持上。
?首先,俄羅斯在修建跨波羅的海海管道過程中,得到了西北歐國家在技術領域的諸多支持與幫助。北流建設過程直接參與國多達12個,以西北歐國家為主的參與方在管道建設過程中,依靠各自技術優勢,所起到的作用不僅重大而且是全方位的。
?其次,跨波羅的海管道目標市場內國家經濟狀況相對較好,有利于俄羅斯回收天然氣貨款??绮_的海管道的接收終端德國及其臨近國家如荷蘭等多為西北歐國家,這些國家與俄羅斯傳統陸上輸歐管道的過境國烏克蘭等東歐國家相比,即便是在當今歐洲經濟整體較為低迷的大背景下,經濟狀況也相對要好,不會出現類似于烏克蘭對俄羅斯天然氣貨款嚴重拖欠的情況。
?最后,從遠期看,若北流2項目建成,德國將成為俄羅斯跨波羅的海管道重要中轉樞紐,這將更有利于俄羅斯天然氣銷路暢通。一方面,德國與其任何一個鄰國均有現成的天然氣管道相連;另一方面,當前德國通過這些管道既向這些鄰國出口天然氣,又從這些鄰國進口天然氣。
?跨黑海管道的地緣政治意義,主要體現在該目標市場內東南歐國家有助于俄羅斯輸歐天然氣調峰、充當抵御競爭者的屏障、提升俄羅斯在東南歐的影響力三方面。
?首先,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東南歐國家本身天然氣消費量不大,主要是以過境國的身份出現在俄羅斯跨黑海管道項目例如南流計劃中,而南流管道的終端國如意大利、奧地利等多是天然氣消費量比較大的國家,這種狀況對俄羅斯輸歐天然氣利用東南歐國家調峰至關重要。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前,在冬季歐盟用氣高峰時期,俄羅斯經常借用烏克蘭境內的地下儲氣庫調峰(即夏季向烏克蘭境內地下儲氣庫注氣儲存,冬季提取用于輸歐)。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氣公開表示拒絕使用烏克蘭地下儲氣庫儲氣調峰,這客觀上加大了俄羅斯對東南歐國家調峰作用的訴求。事實上,近年來俄羅斯一直在努力加大與東南歐國家例如塞爾維亞等國在地下儲氣庫領域的合作。盡管南流項目已取消,但是其替代方案土耳其流已取得突破,很可能重復或者部分重復南流管道的路線,因此上述東南歐國家對未來俄羅斯輸歐天然氣調峰仍具有潛在意義。
?其次,俄羅斯跨黑海天然氣管道項目無論是南流管道還是土耳其流管道,都相應面臨著歐美所主導的納布科管道和南部天然氣走廊計劃的競爭,俄羅斯選擇東南歐國家作為過境國是必然選擇,因為東南歐國家在此過程中實際上起到了抵御俄羅斯跨黑海天然氣管道競爭者屏障的作用。例如,東南歐國家是南流管道項目和納布科管道項目雙方競相爭奪的主要對象;近期取得突破的土耳其流設計年輸送能力為315億立方米,其中一半是輸往土耳其市場,另一半要過境土耳其輸往東南歐國家乃至更遠的消費市場,因此未來俄羅斯在為土耳其流尋找后續路線的過程中,無論是向西走希臘方向還是向北走保加利亞方向,都離不開與東南歐國家的合作。值得指出的是,盡管歐盟南部天然氣走廊計劃已經分階段實施,東南歐國家也正不同程度地在參與這一項目,但是它們很可能不會因為參與歐盟南部天然氣走廊計劃而“鐵板一塊”。事實上,因為東南歐國家在南部天然氣走廊計劃中所獲利益比較不均衡等因素例如,曾經作為俄羅斯南流管道項目主要過境國的保加利亞,在歐盟南部天然氣走廊計劃中的地位被嚴重邊緣化了。,早在土耳其流取得突破之前,相關國家已經與俄羅斯就土耳其流過境問題進行了磋商,這可以說是俄羅斯與東南歐國家為土耳其流尋找后續路線的前奏。
?最后,跨黑海天然氣管道有助于提升俄羅斯在東南歐國家的影響力。東南歐國家多是冷戰時期蘇聯的華約盟國,這些國家加入北約與歐盟后并沒有獲得過多的經濟實惠,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在整個歐美經濟不太景氣的大背景下,這些國家處于俄羅斯跨黑海海天然氣管道要道的客觀現實和力圖通過參與項目獲得經濟效益的主觀意向,為俄羅斯恢復與提升在東南歐的影響力提供了契機。
?三 運營項目差異性
?藍流和北流,是俄羅斯跨海管道中兩個處于運營狀態的項目。因項目建設的時代背景不同,這兩個項目在合作模式、設計規模、政策環境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前者展現出明顯的合作模式雙邊性、設計規模有限性、政策環境單一性;后者展現出顯著的合作模式多邊化、設計規模擴大化、政策環境復雜化等特點。
?1.合作模式差異:雙邊性與多邊化
?藍流管道是俄羅斯與土耳其在天然氣貿易中雙邊合作的典型成果。20世紀90年代后期,土耳其國內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天然氣需求量日趨增大,原有的巴爾干天然氣走廊已經不能滿足土耳其日益增長的天然氣需求。在此背景下,1997年12月15日,俄氣與土耳其博塔斯(Turkish Botas)公司簽訂合同,規定俄羅斯25年內通過藍流管道向土耳其供應3 650億立方米天然氣。藍流管道規模雖然不大,但是這項雙邊合作項目對俄羅斯而言,意義卻十分重大。
?首先,藍流是俄羅斯首條跨海天然氣出口管道,對俄羅斯出口天然氣繞過第三方直接輸往消費市場的戰略構想極具開拓與象征性意義。此前,俄羅斯無論是輸往歐盟還是輸往土耳其的天然氣管道,均為陸上管道,同時過境國較多。
?其次,藍流管道使俄羅斯積累了豐富的海底管道鋪設領域的經驗。藍流管道黑海海底部分,約有60千米路段水深達到2 150米,同時該段海床地質環境富含硫化物,需要管道有非常強的抗壓抗腐蝕性能。俄羅斯正是通過修建藍流管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日后北流管道的鋪設起到了重要的借鑒作用。
?最后,藍流管道的修建使俄羅斯在海底管道鋪設業務合作領域加強了與鋪設方的關系。俄羅斯選擇了擁有世界上最大管道鋪設船,同時海底管道鋪設經驗十分豐富的意大利埃尼公司(Italian Eni)作為藍流項目的作業方。此后在北流管道鋪設時,俄羅斯同樣選擇了一家意大利公司作為鋪設方,即意大利塞班公司(Italian Saipem)。
?北流管道是俄羅斯與西北歐國家在天然氣貿易中多邊合作的范例。在該管道修建過程中,俄羅斯不僅得到了德國等西北歐陸國家的支持,還得到了波羅的海西北岸丹麥、挪威、芬蘭等國不可或缺的協助。俄羅斯與上述國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合作不僅是多邊的,還是全方位多層次的。
?首先,波羅的海西岸國家對項目批建的實質性支持是多邊合作的先決條件。北流管道直接涉及的國家理論上最多為9個。除管道輸出終端所在國俄羅斯與管道接收終端所在國德國兩者之外,波羅的海西岸分布著芬蘭、瑞典、丹麥三國,東岸分布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四國。在管道走向上,俄羅斯最終選擇了貼近西岸三國、避開東岸四國進行鋪設的方案。
?芬蘭、瑞典、丹麥三國是鋪設北流管道回避不掉的三個直接相關方。管道需要穿越芬蘭、瑞典兩國的專屬經濟區(EEZ);同時為了避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某些水域所布下的水雷以及20世紀60年代武器傾倒地海域,又必須選擇穿越丹麥的專屬經濟區和領水。如何協調好與芬蘭、瑞典、丹麥三國的關系從而使三國批準北流項目,便成了俄羅斯協調工作的關鍵。通過北流管道的獲批及鋪設過程看,上述三國對管道鋪設所持態度,與管道鋪設前期以及鋪設過程中各方從俄羅斯所獲取的利益密切相關。
?北流項目在開工前較短的一個時期內,上述波羅的海西岸三國戲劇性地改變了先前的反對態度轉而支持北流項目。2009年10月之前,芬蘭和瑞典兩國對北流項目持明確的反對態度,丹麥持中立態度。2009年10月丹麥批準了北流項目,有專家猜測這可能是因為丹麥在2009年12 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上有關《京都議定書》的倡議提前獲得了俄羅斯的支持承諾。2009年10月,芬蘭因為俄羅斯政府承諾將繼續在2010年和2011年暫停上調對芬蘭出口木材的關稅而支持北流項目。2009年11月,瑞典改變了多年來的強硬立場,從而全面扭轉了北流管道分歧雙方。相持不下的格局,其中的原因極其復雜,有瑞典從俄方獲得商業實惠的利益驅動因素,也有面對西歐國家對北流普遍感興趣情勢下的從眾心理,亦有德國默克爾再次當選總理的因素——這意味著德國堅持修建北流管道的立場不可改變。
?如果說俄羅斯給予上述三方的“利益”乃至“實惠”是某些專家的估測甚至猜測的話,那么俄羅斯采購瑞典巨額的鐵礦砂作為北流管道的原材料,則是一種明顯的“施予恩惠”的手段。相比芬蘭與丹麥兩國,瑞典此前對北流項目的反對態度最為強硬。正是北流合資公司向瑞典MINELCO AB公司采購了155萬噸鐵礦石,瑞典又提出了某些附加條件,然后批準了北流合資公司鋪設管道。
?芬蘭、瑞典、丹麥三國對北流項目批準后,北流管道的過境水域問題便不再是障礙。其中,芬蘭與瑞典兩國因為地理區位優勢,分別有兩座港口被選為物流碼頭及倉儲地等,兩國因此分別獲得了4 250萬歐元、1 450萬歐元的投資。
?其次,西北歐陸上國家乃至日本對項目的廣泛參與,是多邊合作的重要條件。北流項目對西北歐諸國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不僅是因為管道建成后,從長遠角度考慮西北歐諸國多了一個天然氣來源,還因為總投資額高達74億歐元的北流項目在短期內可為西北歐國家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這對于2008年末以來深受經濟危機困擾的西北歐國家乃至整個西歐國家來說,無疑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從這個角度講,2010年4月開始動工的北流項目恰逢其時。
?北流合資公司將項目分為耗材、物流、建設、運營、軟件管理等五個部分,把西北歐及西南歐的主要國家全部拉入項目,從而使這些國家因北流項目而得到豐厚的實惠。
?除了前文提到的項目實施過程中芬蘭、瑞典兩國因作為物流集結地而得到了豐厚的利益外,北流合資公司還通過許多細節因素使相對外圍的國家也同時從北流項目中獲利,例如在某些原材料采購上,北流合資公司充分顧及了許多西北歐國家的心態,而事實上,許多原材料無論是俄羅斯還是德國完全可以自產。
?2.設計規模差異:有限性有與擴大化
?藍流管道作為俄羅斯首個跨海管道項目,其設計輸送能力比較有限。藍流管道總長1 213千米,其中黑海海底部分約400千米,設計年輸送能力160億立方米,2002年12月30日管道建成,2003年2月通氣。截至2014年3月11日,管道已完成1 000億立方米的輸氣量。
?藍流管道規模有限,主要是局限于供應土耳其市場的單一角色定位及其在土耳其進口天然氣過程中的來源定位。
?一方面,藍流管道籌建于20世紀末期,土耳其天然氣市場需求量還不是很大,俄烏關系尚未嚴重影響到俄羅斯天然氣過境,俄羅斯通過跨黑海天然氣管道搶占東南歐市場的戰略構想也未出臺,因此,管道的規模定位是俄土之間雙邊性的。
?另一方面,藍流管道對土耳其而言有三重戰略意義:首先,藍流管道是跨巴爾干管道不能滿足土耳其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情況下的有效補充;其次,藍流管道是土耳其天然氣進口來源多元化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例如在伊朗向土耳其輸氣違約,致使土耳其天然氣面臨短缺時,土方會要求俄方將藍流日輸送量達到滿負荷量;最后,土耳其冬季低溫階段天然氣需求達到峰值時,俄氣能夠通過藍流解決土方問題。
?近年來,藍流在俄土天然氣貿易中年輸氣量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并且自2011年以來輸氣量比例也逐漸超過了50%,但并未達到滿負荷運營狀態。
?北流天然氣管道設計年輸送能力為550億立方米,是當前俄羅斯所有出口天然氣管道中輸送能力最大的。北流管道輸送能力遠超藍流是多重因素的結果:首先,北流管道的著陸點是德國,德國是歐洲天然氣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其次,德國與鄰國之間發達的天然氣管網便于將北流管道輸送而來的天然氣運達周邊市場;最后,波羅的海較黑海相對簡單的鋪管環境,客觀上有利于管道輸氣量擴大化。
?在輸氣量方面,北流天然氣管道自2011年11月首條管道開通至2016年1月20日,已完成輸氣量1 127億立方米;在管道利用效率方面,自2012年末管道全線開通以來,實際輸送量占管道設計輸送能力的比例逐年增加,2015年12月這個比例高達77.9%。
?3.政策環境:單一性與復雜化
?藍流管道在籌建的過程中面臨的政策環境具有單一性的特點。一方面,藍流管道海底部分僅經過俄土兩國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水域;另一方面,由于項目規模較小等因素,俄羅斯作為氣源地不存在外部競爭;此外,管道基本不涉及俄土之外第三方國家的利益,也就不存在地緣政治爭端等問題。
?北流天然氣管道面臨的政策環境極其復雜。除前文所提及的管道路徑選擇以及波羅的海西岸國家在項目審批過程中的態度波折等問題外,美國對項目復雜而微妙的態度也是至關重要的??傮w來講,美國對該項目“無實質性反對”,甚至“默許”。
?首先,北流項目的醞釀過程沒有受到美國實質性的干擾。雖然美國政府對北流項目繞過波羅的海三國及波蘭直通德國有所擔憂,并說服德國等歐盟國家不要過分依賴俄羅斯的能源,但是當時經濟危機尚未來臨,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國家認為在“經濟形勢大好”的情況下“美國官員關于依賴俄羅斯能源存在危險的”提法更像一種“說教”,因而美國的意見客觀上也得不到歐盟各國的重視。
?其次,北流項目在修建過程中也沒有遭到美國明確的反對。當時正值美國國內頁巖革命取得重大進展之時,美國對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問題的擔憂變得沒那么迫切了。這成為美國某種程度上忽視北流管道的一個直接原因。
?最后,從空間角度看,美俄在北流項目上有局部相互妥協的一面。例如,俄羅斯籌劃北流項目時,歐美主導的旨在繞過俄羅斯的納布科管道也在籌劃中,美國從俄羅斯獲得了“不妨礙納布科項目實施的保證”。此舉事實上增加了俄羅斯在修建北流項目過程可運用的籌碼,換言之,俄羅斯巧妙地將北流項目與納布科項目做了“利益捆綁”。
?四 籌建項目相似性
?北流2和土耳其流,是當前俄羅斯跨海天然氣管道中兩個處于籌建狀態的項目。因烏克蘭危機后項目建設的外部環境有某些一致性,這兩個項目在合作模式、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上都存在明顯的相似性。
?1.雙邊合作模式對項目的重要程度相似
?一方面,北流2在面對持續不斷的外部壓力與反對聲音的情況下,俄德雙邊關系,對項目最終是否能夠成功至關重要。北流2自始至終面臨著來自以波蘭、烏克蘭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的反對與壓力,最嚴重的一次當屬2016年8月12日,迫于波蘭反壟斷組織的壓力與反對,已于2015年9月4日草簽股東協議的北流2項目六大股東撤回了共同組建合資公司的申請,外部因此對北流2能否成行普遍產生強烈懷疑。值得指出的是,俄羅斯、德國作為項目兩個直接相關方,已經開始對項目開工進行了諸多實質性的籌建工作。2016年3月11日,北流2公司選定了3家公司為項目建設生產約20萬節鋼管,計劃2016年9月取得所訂購的鋼管。2016年8月31日,德國梅克倫港被選定為北流2項目建設的物流樞紐。2016年9月22日,俄羅斯OMK公司開始向芬蘭科塔卡港運送首批鋼管,俄羅斯另一家鋼管生產商Chelpipe 公司也將向芬蘭科塔卡港運送鋼管。2016年10月27日,德國EUROPIPE GmbH公司所產首批鋼管運抵德國梅克倫港,預計最終將多達9萬節鋼管在該港裹混凝土同時存放于該港以備施工。
?另一方面,俄土之間就土耳其流簽署了政府間協議,土耳其流取得了實質性突破。這與烏克蘭危機后主要政治力量在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角逐、博弈而使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一定程度的變遷密切相關。其中,對于土耳其流而言,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取得突破,俄土之間雙邊關系的瞬間緩和是決定性因素。
?2016年10月1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23屆世界能源大會期間,俄土兩國就土耳其流項目簽署了政府間協議,明確了“土耳其流兩條跨黑海管道登陸土耳其、一條管道經土耳其陸地部分延伸至土耳其(與歐洲國家)的邊境”,由于該協議的簽署具有“瞬間性”與“顛覆性”的特點,以至于俄氣總裁阿列克謝·米勒稱“該協議的準備過程不可思議的短暫”。
?俄土之間關系迅速緩和,與2016年中期兩國之間兩次互動密切相關:2016年6月27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就俄土戰機事件向俄致歉后,俄方給予了較為積極的回應,俄土雙邊關系逐漸解凍;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政變后,俄羅斯表示密切關注,呼吁各方冷靜審慎,尊重民主秩序,這事實上是對埃爾多安政府的一種支持。上述兩項互動開啟了土耳其流取得突破的進程,此后不久,俄氣于2016年9月7日首次獲得了土耳其當局對其建設土耳其流的許可。
?2.有利因素相似
?俄羅斯修建北流2和土耳其流的有利因素,主要體現在早期項目經驗優勢、俄境內配套基礎設計建設日趨完善和外部項目相關方有一定的合作基礎等三方面。
?就北流2項目而言,一方面,北流項目在路徑選擇、環境保護、技術設計以及鋪設工藝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給北流2帶來了示范與借鑒作用;另一方面,俄羅斯近年來特別注重北流管道及籌建中的北流2管道的境內前端管道建設,俄羅斯目前在建的烏赫塔—托茨克2管道和計劃修建的摩爾曼斯克—沃爾霍夫管道均通往波羅的海天然氣出口終端這一方向,兩條管道設計年輸送能力合計950億立方米,俄羅斯計劃2019年末開通北流2管道,此前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完成上述兩條前端管道的建設。此外,北流2建設相關方有一定的合作基礎,例如,2016年7月8日,北流2公司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最終選定Dutch Wasco Coatings Europe BV公司作為鋼管外壁裹混凝土的作業方,并計劃2016年9月將鋼管運至該公司施工處,2016年8月22日,芬蘭科塔卡、漢科兩港被選定為北流2項目建設的兩個物流樞紐。
?就土耳其流而言,一方面,藍流的修建與建成后的維護過程已經為土耳其流積累了經驗;另一方面,雖然南流項目被取消,但是早期俄羅斯為南流項目修建的配套設施將是土耳其流寶貴的“沉淀成本”,例如,俄氣早期為南流在黑海東北岸所修建的南部走廊天然氣管道系統實際上是南流跨海管道的陸上前端管道系統,該系統分東西兩條線路,其中西線已完工。此外,由于土耳其流過境土耳其后的路徑選擇很可能仍舊是東南歐國家以及意大利等國家,因此,管道項目可能得到上述國家在各方面支持與協助。
?3.不利因素相似
?北流2和土耳其流的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兩者都面臨外部氣源競爭、都面對相關國家的反對兩方面。
?就北流2而言,一方面,北美頁巖革命導致全球LNG出口流向發生了一定變化,原本輸往北美的LNG因北美市場的收縮而轉銷歐盟等其他地區,某種程度上會與北流2形成氣源來源地競爭。另一方面,中東歐國家對北流2項目的聯合抵制,在特定的情況下有可能影響到北流的建設進程。2016年3月18日,波蘭總理希德沃表示,多達9個歐盟成員國已聯名致信歐委會主席容克,反對俄羅斯至德國的北流2項目,9個國家分別是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羅馬尼亞和克羅地亞。9國認為,北流2將危及中東歐的能源安全,請歐委會就該項目是否符合歐盟法律進行審查。
?就土耳其流而言,一方面,居歐盟天然氣進口多元化戰略三大舉措之首的歐盟南部天然氣走廊計劃對土耳其流形成了直接競爭,該計劃分階段建設而動工較早,客觀上不利于土耳其流過境土耳其后在東南歐尋找后續過境路線;另一方面,美國對于土耳其流自始至終表現出明顯的反對態度,其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美國在黑海南岸能源管道運輸領域有潛在的切身利益。歐盟南部天然氣走廊選定的三個氣源地(里海、中東和東地中海盆地)中,中東和東地中海有直接利益存在:美國在伊拉克,包括在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人居住區境內,有大量的油氣項目投資。伊拉克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借道土耳其將天然氣輸往歐洲市場的意愿,因而阻止土耳其流可以為未來伊拉克天然氣輸歐過境土耳其減少潛在的競爭壓力;而東地中海盆地的已探明天然氣儲量基本聚集在塞浦路斯和以色列之間的黎凡特海盆中,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主要盟友,因而阻止土耳其流輸歐而支持東地中海盆地作為南部走廊主要氣源地之一,起到了支持盟友以色列的效果。
?其次,美國阻止土耳其流起到借助里海國家牽制俄羅斯的作用。長期以來,里海地區國家如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等國的天然氣出口,有相當大的份額要通過中亞—中央(CAC)等天然氣管道過境俄羅斯輸往歐洲國家。歐盟選擇里海國家作為南部走廊的氣源地之后,這些天然氣可以通過歐盟主導的新管道繞開俄羅斯過境土耳其輸往歐洲。而美國自冷戰結束不久,便刻意打破俄羅斯對里海能源的壟斷,在這點上歐美利益幾乎完全一致。這一方面弱化俄羅斯對里海國家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利用這些里海國家的氣源阻遏土耳其流項目,同時牽制俄羅斯。
?最后,美國阻止土耳其流的深層次原因是防止俄羅斯通過土耳其流管道大力拓展提升對東南歐國家的影響力。
?結語
?通過對俄羅斯跨波羅的海與跨黑海天然氣管道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跨波羅的海管道先期工程北流管道開通過程較為順利,后期的北流2自始至終面臨著中東歐國家的反對與壓力,但是由于俄、德等項目直接相關方對項目的利益訴求,北流2仍具備一定的發展前景。值得指出的一點是,俄羅斯對北流2雖然比較積極,但是相比起北流,其修建迫切性已經不像2009年北流獲得各方批準后立即著手修建那樣強烈了。例如,俄羅斯給北流2設定的開通時間表是2019年末。這一方面源于目前全球能源價格低迷,俄羅斯財政狀況相比2009年時緊張許多;另一方面,俄境內為北流2所準備的前端管道鋪設需要一定的時間。此外,俄羅斯在東部地區面對亞太市場取得的突破,例如2014年與中國簽訂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以及俄土兩國于2016年10月10日簽署跨黑海的土耳其流政府間協議,客觀上緩解了俄羅斯跨波羅的海輸歐天然氣管道建設的緊迫感。歐美某些媒體甚至認為,“北流2成行與否對俄羅斯影響微乎其微,俄羅斯某種程度上在波羅的海已經有一條設計年輸送能力高達550億立方米的管道,因此實際上不需要這條北流2管道”。
?其次,跨黑海管道中,2003年開通的藍流規模較小,近期土耳其流取得了重大突破,預計未來俄羅斯會在此基礎上再度尋求突破。值得指出的是,雖然土耳其流取得了上述重大突破與進展,但是在歐盟推出與土耳其流競爭的南部走廊計劃、美國竭力反對與抵制土耳其流計劃的大背景下,土耳其流建設進程仍舊有待觀察。同時,俄羅斯不會輕易放棄其最初設想的土耳其流設計年輸送能力630億立方米的龐大計劃,后期很可能通過與歐盟國家尤其是南歐、東南歐國家的協調而尋求進一步突破。
?最后,俄羅斯在跨波羅的海和跨黑海天然氣管道建設的發展進程,會對其東部即亞太方向天然氣出口管道建設產生一定影響。例如,俄羅斯已經將主要是通往中國方向的西伯利亞力量1管道由最初的設計年輸送能力380億立方米提升到480億立方米,同時加緊與中國關于中俄西線的談判,并考慮開辟一條從遠東地區向中國供氣的天氣管道。此外,2016年上半年以來,俄羅斯已對修建俄日天然氣管道表現出一定興趣,盡管早在2014年就有報道提及俄日準備修建跨海天然氣管道,但是直到2016年5月,俄氣才將俄日天然氣管道規劃路線明確標注在其官方網站相關資料中。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