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表示,未來一年石油沖擊、貿易戰爭和歐洲的“退出”風險,將會是最受關注的三大問題。
作者 蒙蘇
油價今年已飆升逾25%。而最近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最新石油市場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石油需求和供應都接近每天1億桶的歷史新高,且沒有顯示出任何短期內停止增長的跡象。
能源市場突然出現供應沖擊的前景,令投資者越來越擔心油價可能在年底前飆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倘若果真如此,將對2019年全球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誰將是贏家?
IEA:全球石油需求與供應接近新峰值
國際能源署IEA發布報告稱,目前全球石油需求和供應都接近每天1億桶的歷史新高。
15年前,對石油供應峰值的預測風靡一時,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產量本應開始下降。事實卻是,美國頁巖氣產量大幅增長,巴西、加拿大和其他國家的頁巖氣產量也大幅增長。未來,如果伊朗、伊拉克、利比亞、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等國能夠克服各種挑戰,許多潛在供應可能會從這些國家進入市場。
另一方面,需求的驅動因素仍然非常強大,石化產品是一個主要因素。IEA在一份名為《石化產品的未來》(The Future of Petrochemicals)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已經在支撐著塑料需求的強勁增長,而且這種情況還將持續很多年。
隨著石油市場達到1億桶/日的標志性水平,油價正在穩步上漲。目前布倫特原油價格已超過每桶80美元。對此,IEA的態度是,昂貴的能源又回來了,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交易處于多年高點,這對經濟增長構成了威脅。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較高的國際油價與貨幣對美元貶值,造成經濟損失的威脅更加嚴重。全球經濟也面臨著貿易爭端的風險。
也許對于全球石油行業而言,滿足1億桶/日市場的需求是一項非凡成就,但必須看到,需求和供應的新雙峰使一些方面已不堪重負。最近的產量增長是以犧牲閑置產能為代價的,閑置產能已經降至全球需求的2%,可能還會進一步減少。這種壓力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還可能伴隨著更高的價格。
油企:油價漲了≠萬事大吉
今年中期,油企中報讓不少人振奮,“三桶油”700多億的總贏利羨煞其他行業。而事實上,國內各位油老板們非但不敢懈怠,更是打起120分精神應對前路。這自然是來自增產上量、國家未來能源安全的重大壓力。正如中石油董事長王宜林所言:“在國家需要油氣的時候上不去,還談什么高質量發展!”
在國內外都大力發展勘探開發生產的背景下,更多資金會流入到上游生產,上游板塊在未來一段時間都將活躍增長。有不少分析師已對此發出預警信號:把握體量,集約管理,控制成本,不要丟棄在低油價時期的危機感。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屬挪威央行行長發出的警告,他稱,如果石油行業不再關注成本控制,這家西歐最大的石油生產商可能面臨問題。
而對央企三桶油及國內其他油企而言,增產擔子更沉,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壓力更大。賬面上的盈利早已不是首要追求。
誰贏?誰輸?
產油國自然是受益方。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經濟學家表示:“如果沒有新的制裁措施,我們預計明年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1.8%。在沙特阿拉伯,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支出了多少石油以外收入。在極端的情況下,如果全部用于消費,非石油的實際GDP增長可能也會增加近1%?!?/p>
除此外,多數大產油國都是新興經濟體。受益者可能還包括尼日利亞和哥倫比亞。收入的增加將有助于修復預算和日常賬戶赤字,使政府能夠增加支出,從而刺激投資。馬來西亞很可能是亞洲為數不多的受益者之一。
當然啦——美國。由于頁巖油生產的蓬勃發展,石油價格的上漲對美國造成的風險比過去小得多,美國對進口石油依賴的減少在工業層面產生了積極的經濟影響。然而,普通民眾將會感受到油價上漲的壓力。有統計分析,他們把稅前收入的8%花在了汽油上,而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的人只花了1%。
更多的國家則將受到沖擊,為石油支付更多費用將給日常賬戶帶來壓力,并使經濟更容易受到美國利率上升的影響。
“綜合考慮所有因素,我們認為每桶100美元的油價可能會讓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減少十分之二?!?/strong>美國銀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在上周五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他們認為,歐元區、日本、中國和印度將“因油價飆升而蒙受巨大損失”。
經濟學家表示,要想持續打擊全球經濟增長,油價就要維持在100美元以上。彭博經濟說,100美元的油價對全球經濟增長,弊大于利。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