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石油圈,小編介紹了國外油氣資源評價方法的研究現狀,本期小編將繼續對這評價方法的國內研究進展和整體發展趨勢進行介紹。
2中國油氣資源評價方法研究進展
2.1中國歷次油氣資源評價的發展
中國大規模開展資源評價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六五”(1981—1985年)期間,石油工業部和地礦部各自組織專家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這次評價較為系統地總結了中國石油地質特征,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理論,采用以盆地為基本單元,以生烴—排烴—聚烴為主要思路的測算方法,這次評價只測算地質資源量,沒有考慮資源的經濟可采性。1991—1994年,由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組織開展了第二次全國油氣資源評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參加并計算了近海海域的油氣資源量。這次資源評價不僅使用了大量的新資料,在深度和廣度上大大超過了以前的工作,且基本上采用了統一的技術方法和評價軟件系統。對全國的150個重點含油氣盆地、618個區帶、7792個圈閉進行系統評價,測算出全國石油地質資源量為94億噸、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為38×1012m3。從評價方法上看,第二次仍然沿用了第一次的思路,盆地模擬法構成了第二次油氣資源評價的主導方法,其次是區帶和圈閉評價方法、統計法與類比法使用不夠,這一狀況與國外的實際應用差異較大,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缺少大量的勘探開發數據和類比刻度區。
1999—2003年,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分別對各自礦權區進行油氣資源評價。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的評價工作,特點是引入含油氣系統的研究思路,以盆地評價為基礎,以區帶評價為重點。按照盆地和區帶(區塊)兩大層次篩選確定了成因法、類比法和統計法3大類共10多種評價方法。油氣資源量估算的方法以解剖的多種類型刻度區資料為基礎的類比法為主,兼顧統計法和成因法。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石化)主要評價方法是成因法??碧匠潭容^低的地區,以成因法為主,兼顧類比法;勘探程度較高的地區,除了成因法外,適當采用統計法。中海油開展了中國近海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主要采用地質模型與統計模型相結合的綜合法,該方法是一種基于未鉆圈閉以及勘探歷史數據統計與地質風險分析相結合的待發現資源量評價方法。
2003—2007年,由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發起,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3家公司各自做過所登記勘探區塊資評的基礎上,在中國實施市場經濟條件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組織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研究工作(以下簡稱新一輪)。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是一次重要的國情調查,其主要目的是摸清油氣資源家底。此次資源評價根據不同盆地的地質特點,對評價方法進行選擇(在類比法、統計法和成因法3大類方法中,選擇應用了15種評價方法),評價方法和參數標準的統一,保證評價結果的橫向對比;此次評價取得了全國115個盆地3個資源系列的評價結果,系統研究和應用了181個刻度區,建立了國家級油氣資源評價標準體系、方法體系、參數體系和數據標準體系,獲取了油氣資源可采系數等關鍵參數,同時初步探索了煤層氣、油砂和油頁巖的技術可采系數和油砂。油頁巖可回收系數的取值范圍等;另外,較前兩輪評價不同,本輪還預測了2006—2030年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并力圖通過相應的技術方法,對全國的油氣資源進行動態評價。
2.2中石油第四次油氣資源評價優選的方法
中石油于2013年啟動第四次油氣資源評價,在充分調研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確定方法優選的原則,并按常規油氣和非常規油氣2大類,分別優選出評價方法體系。
2.2.1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優選原則及優選結果
基本原則是兼顧已有研究基礎,重點考慮方法體系的有效性、配套性以及與國際評價方法的接軌性。具體原則如下:
(1)既考慮已有基礎,又考慮與國際的接軌。中國經過全國歷次油氣資源評價工作以及近幾年的評價技術的準備,已形成了包括類比法、統計法和成因法在內的10多種較為有效的評價方法,這為油氣資源評價方法體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評價方法體系仍然保留了中國原有的以成因法為主體的評價方法,如氯仿瀝青“A”法。氫指數質量平衡法以及盆地分析模擬方法等;同時,為了體現與國際評價方法的接軌,加大類比法和統計法的研究力度,建立適合油公司實際要求的評價方法。
(2)既要系統、配套,又要有針對性。建立的方法體系要體現出層次性,包括盆地和目標(區帶。區塊)2大層次;評價方法體系要考慮成因方面,也要考慮統計和類比方面的方法技術,以適應各方面需求;評價方法體系要考慮不同方法的配套組合應用;評價方法體系能夠適應不同類型、不同勘探程度評價對象評價工作的需求。根據以上原則,將評價目標劃分為盆地級和區帶級兩個評價層次,其中盆地級主要采用成因法和統計法,區帶級主要采用類比法和統計法。
2.2.2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優選原則及優選結果
包括以下3個原則:①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選擇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快速、有效使用的方法,如資源豐度類比法、EUR類比法和體積法等;②繼承性,盡可能繼承以前被證實為有效的方法,如小面元容積法和體積法等;③兼顧精細的評價方法,如資源空間分布預測法和數值模擬法。根據以上原則,將評價目標區劃分為大區域、目標層系和重點區塊3個層次。其中,針對資料較少的大區域,采用體積法或容積法;針對目標層系采用地質類比法、EUR類比法和小面元法3種;針對重點區或解剖區采用資源空間分布預測法和數值模擬法等。
3發展趨勢
油氣資源評價經歷了一個由定性到定量的過程,目前油氣資源的定量評價已成為油氣勘探決策分析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各類評價方法各有其優勢與不足,能夠為油氣勘探決策提供一定的依據,但是各類方法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不能對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信息進行定量預測,而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對于勘探決策分析、指導井位部署是十分重要的。今后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下:①地質類比法如何有效應用,包括選擇刻度區。解剖刻度區及參數選擇問題;評價區面積是影響資源量評價結果的關鍵,因此如何更合理地劃分評價區邊界還有待深入探討。②油田規模分布模型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什么分布是最適合的油田規模分布類型,對數正態、帕萊托(Pareto)還是其他的分布模型?③發現過程模型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什么數學/統計學工具能提高發現過程模型計算結果的準確性?發現過程模型計算結果對油田規模不確定性的敏感性有多大?發現過程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反演已知油田的發展過程?在一個勘探區帶(play)內勘探效率隨時間變化否?④連續型資源(ContinuousResources)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連續型油氣資源評價參數的空間分布如何確定?什么分布是最適合的連續型油田規模分布類型?隨著今后油氣勘探難度的增加,油氣空間分布的定量預測將是資源評價方法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同時也會出現其他發展趨勢。
3.1對油氣資源空間分布的定量預測將是今后油氣資源預測的主要發展方向隨著勘探程度的增加,剩余常規油氣資源量及油氣藏規模越來越小,勘探風險無疑會增大;非常規可采資源是評價重點,甜點分布是預測的關鍵。因此,要求勘探決策時更加謹慎。為了最大限度減小勘探風險,利用空間預測模型(如地質統計學等)研究油氣的空間分布規律,定量預測其空間位置,對于指導井位部署。提高勘探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2建立基于不同原理、不同模型的多種方法評價體系油氣的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化過程,用單一方法來評價某一地區的油氣資源,很可能由于方法所基于的原理或模型不合理以及評價者對地質認識的局限性、參數選取不當而使資源預測結果出現較大的偏差,采用多種方法對同一地區的油氣資源進行交叉驗證,可以避免出現上述偏差。
3.3油氣資源評價的發展將會涉及到地質學、數學、統計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運籌學等學科,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綜合應用,能為決策者提供足夠的決策信息,減少勘探風險。
3.4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可以直觀地反映資源預測的結果,有利決策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版權聲明|文章來自石油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標題:油氣資源評價方法研究進展與新一代評價軟件系統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