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低油價下的中國經濟:短期獲益反受長期打擊

國際油價下跌仍在持續,NYMEX原油價格曾一度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近期,國際上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中國是大宗商品暴跌的大贏家,油價大跌每年能為中國節省數千億美元。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根據高盛的統計,大宗商品暴跌每年總計能為中國節省4600億美元。其中,有3200億美元是來自于低油價,剩下的則來自于其他能源、鋼鐵、煤炭和農產品。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都受益于大宗商品暴跌,降低或穩定了從家用供暖設備、汽油到工業所用原材料在內的價格,也有助于中國經濟增長從依賴重工業和投資向消費和服務轉變。

俄羅斯能源發展基金會經理Sergey Pidgeon也認為,在2015年油價下跌中,原油消費國較2014年節約了1.6萬億到1.7萬億美元,而中國是主要的原油進口國。中國每天進口量約為1000萬桶,按100美元/每桶計算,每桶可節省70美元,一天就能省7億美元。Pidgeon還強調,中國不僅作為原油進口國獲利巨大,作為原油加工國也同樣如此,因為石油制品價格上漲比石油本身要迅速,銷售利差會擴大。外界還認為,除了幫助遏制通脹之外,大宗商品暴跌還給了中國政策制定者更多的空間去阻止經濟衰退,以及刺激經濟增長。

如此看來,主要石油消費國從油價下跌中獲得了巨大利益。按高盛的算法,中國僅一年進口大宗商品所節省的支出,就相當于2015年GDP規模的4.41%。不過在我們看來,上述計算和評估方式可能過于簡單。石油價格大跌對中國當然有好處,但規模是否有那么大、影響是否有那么廣?其實有很大的疑問。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從原油到大豆和天然氣在內的十種大宗商品,中國2015年節省了1880億美元的進口成本。

大宗商品暴跌對經濟的影響,并不只是反映在成本降低上。應該更綜合地來算這一筆賬:首先,商品大跌的直接收益是進口便宜了,但這是不計匯率波動的貿易收益,對于缺乏美元的國家來說,美元升值會加大它們擴大進口的難度,同時以本幣計價的匯率損失會“對沖”一部分商品降價。

其次,商品大跌對相關行業有破壞力,導致在高油價時的相關投資受損,如石油勘探、替代能源投資、煉油廠、新能源投資、礦山投資等,都變成了虧損的投資。第三,商品大跌是經濟低迷的結果,經濟下滑導致最終需求減少,表現為各國進口商品減少,這對商品進口國來說同樣不是好消息。

從更廣的層面來看,以石油為例,油價下跌對此前用石油美元掩蓋其經濟、政治、社會問題的國家都構成了沖擊。對新興市場的原油進口國來說,低成本的原油所帶來的好處遠不及能源行業崩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能源行業的崩潰將會改變石油美元的流向,降低投資者對新興市場風險資產的偏好。

花旗集團新興市場經濟部門主管David Lubin指出:原油進口國顯然在貿易中獲益,經常在賬戶上可以反映出來,但這并不一定能支持經濟增長。以印度和土耳其為例,兩國在兩年前受到外部不穩定的沖擊,油價下跌讓這些沖擊不復存在。土耳其的非石油經常賬戶余額再度處于盈余狀態,而2015年前11個月的赤字為280億美元,低于一年前400億美元的水平。而印度的經常賬戶本繼續處于盈余狀態,2015/2016財年的總財政赤字僅為180億美元,占GDP的0.8%。

但大多數情況下賬戶并不決定一切。土耳其的信貸增長處于崩潰狀態:13周平均年化信貸增長為10%,遠低于2015年上半年20%的水平。信貸增長的下滑與凈資本流入的下滑同時發生并不是巧合:外商直接投資和投資組合流入的總和目前為負值。在印度,投資者的擔憂不再是經常賬戶的脆弱性,而是印度經濟可能不如GDP數據顯示的那樣強勁增長。因此,貿易所帶來的正面沖擊并沒能刺激經濟增長。

從歷史來看,油價回升比油價暴跌更加艱難。在上世紀80年代,油價暴跌持續了5年,而完全恢復正常則經歷了漫長的20年!這一輪油價和商品大跌是全球經濟低迷和中國需求放緩的結果,短期內會一次性地表現為貿易上的獲益,但過度的下跌終將影響到經濟增長上。這是油價大跌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另一面。

英文原文請點擊 (展開/收縮)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