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倫貝謝正在建設自己完整的鉆探開采系統,期望能夠把油氣行業所有的生產活動連接到一個技術平臺上,能源行業中的技術戰爭正在升溫。
斯倫貝謝前段時間收購了油田裝備公司卡梅隆國際,收購金額達到了150億美元,這也是最近一段時間比較引人注目的能源行業收購案,之前哈利伯頓對貝克休斯的收購也備受矚目。
在這些交易的背后,油價并不是導致收購的唯一原因,技術也是其中關鍵的因素??仿∠胍ㄟ^這筆交易創建一個完整的鉆探開采系統,來使能源行業生產鏈中的服務和裝備標準化??仿∠M軌蛲ㄟ^這種新的系統提供整套鉆井解決方案來吸引新的客戶,同時也想通過封閉的系統來保持與老客戶的聯系。
眾所周知,在過去幾年壓裂技術為美國頁巖油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壓裂技術并不是一種新的技術,事實上,這種技術(主要是把液體射入地層中來破碎巖床)已經存在了幾十年。
之前由于成本高昂,這種技術一度被認為是缺乏經濟效益的,但是此后一段時間的高油價卻為水力壓裂技術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契機。
在那段時間里,許多生產商和投機者都發了大財,其中就包括如斯倫貝謝、哈利伯頓、貝克休斯這些油田服務巨頭,還有一些裝備供應商如國民油井、卡梅隆、wood集團、FMC科技、Drill-Quip等。
但自去年油價暴跌以來,對油田服務和油田裝備的的需求量大大降低,在很多地方,鉆井已然是賠本買賣,海洋鉆井尤其如此。
之前油價在每桶100多美元時,鉆機資源緊張,鉆機廠商趁機抬價。而現在,他們卻不得不為能夠拿到訂單而采取降價策略,微薄的利潤讓這個行業充斥著不確定性。
盡管有一些石油公司破產,但是大多數石油公司仍開足馬力生產。這是因為他們正在用更高的價格出售他們的成品油,從而在低油價的環境下獲取巨額利潤彌補損失。
為了應對低油價引發的市場低迷,油服公司也降低了服務費用。你是否還記得去年秋天,許多石油觀察家宣稱美國原油生產商需要油價穩定在至少80美元才能盈利?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額的鉆井費用前提下。如今鉆井的費用已經降低,生產商仍然能夠繼續勘探開發。
當然,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久,生產商最終還是要面臨低油價這一現實。為了繼續勘探開發,他們需要從油服兄弟那里獲得更高的折扣,這意味著更低的利潤,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意味著賠本開發。
油服公司都在苦苦支撐,停止招聘、降薪、裁員,還取消了比如乘私人飛機等一些花里胡哨的額外福利。想要繼續維持服務訂單,光降低成本是遠遠不夠的。你還要為你的客戶提供一些額外的福利,這些福利是他們從別處無法獲得的。
斯倫貝謝認為,這些客戶需要的額外福利就是從井口到管線(pore-to-pipeline)的全面服務,而這恰好是卡梅倫的業務。
作為油田裝備提供商,卡梅倫能夠提供這種全面服務所需要的所有裝備。他們的目標是降低鉆井的成本和風險,給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和更少的麻煩。
這并不是僅僅在石油生產鏈中去掉了一個中間人(當然這確實能節省開支),這樣做真正的價值是背后技術的整合。
斯倫貝謝董事長Paal Kibsgaard評論到:“勘探開采行業必須轉型以在商品價格處于區間震蕩的時期提供更高績效的方式。借助目前較低水平的石油價格,提供創新技術和更高整合度、同時能為客戶提高效率的油田服務公司將跑贏市場?!?/span>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斯倫貝謝內部電腦工程師向《財富》作者透露,斯倫貝謝正在開發一套史無前例的完整鉆探開采系統,這一平臺能夠將整個油氣行業生產鏈各種分散的技術整合在一起。
這一新式系統能夠實時分析鉆機上發生的任何情況,大大地提高安全和效率。這能將客戶吸引到一個封閉的服務系統中,進而他們就能一直使用斯倫貝謝提供的服務和裝備。
能源行業專業調研機構EnergyPoint Research的創始人 Doug Sheridan對《財富》說道,“這就像你手機的操作系統一樣,現在未知的問題是,斯倫貝謝的這個系統是像谷歌的安卓系統一樣是開源的,還是像蘋果的IOS系統一樣是閉源的?!?/span>
2010年深水地平線號事故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行業技術標準化的缺失。深水地平線號事故造成11名工人死亡、數百萬桶原油流入墨西哥灣的嚴重后果。
事后,美國政府總結事故原因,認為操作失誤、測試失誤和裝備失效共同造成了這一災難。如果當時平臺上的不同部件是可以相互聯通的話,這起大的災難可能會被工程師提前發現。
這套系統會因為給顧客提供了一體化服務而獲得成功,還是會因為改變了斯倫貝謝以往傳統的商業模式而失???
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斯倫貝謝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些能源行業的老派公司往往與一些特定的銷售公司關系密切,這些公司會優先選擇他們銷售的系統和服務,如何打破這種壟斷,把一體化的平臺系統賣給他們是不小的挑戰。
通過一個整合集中的平臺管理鉆機上的各個部分要比分散管理好的多,這對于一些經常搞不清楚狀況而頻頻出錯的石油公司來說將獲利無限。
據知情人士透露,斯倫貝謝想要通過提供這種整體服務來獲取更多的訂單,這就需要它提高一些服務價格的同時降低其他服務的價格。
現在的問題是,這套系統實際的表現到底如何,它能否滿足市場的安全和效率要求?
現在能確定的是,起碼在最近幾個月甚至到明年,我們都不會得到問題的答案。這顯然是一個長期的計劃,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是一旦將這種系統推向市場,它將是任何其他系統無法抵抗的。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