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在11月底達成的減產協議,在提升油價的同時,也讓這個全球最強大的卡特爾組織之一暴露在閃光燈下。減產同時意味著歐佩克兩年前發起的石油價格“割喉戰”開始鳴金收兵,遺憾的是,這場慘烈的戰役似乎沒有贏家,無論是新興市場產油國還是美國,甚至是歐佩克自身,都留下累累傷痕。 對抗之后的屈服 在經歷持續兩年油價下跌后,歐佩克終于達成了千呼萬喚的減產協議,國際油價因此飆升近10%。 這一減產協議來之不易。這不僅是歐佩克各國石油部長在維也納進行馬拉松式的商談后的結果,更是八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該組織首次同意減少供應。協議決定從明年1月開始的6個月里,占全球石油總產量三分之一的歐佩克將原油日產量削減120萬桶,至每日3250萬桶。歐佩克還可選擇將該協議延續至2017年底。 其實歐佩克中不少國家都會覺得這次減產協定來得有點遲,畢竟該組織14個成員國的大部分財政收入都來源于石油,相比之下他們更懷念兩年多前的那段美好時光。 就在兩年多前,在油價維持在每桶100美元水平上方四年多之后,面對歐佩克以外地區石油供應的快速增長,歐佩克成員國曾試圖通過增產來將高成本石油生產方擠出市場,從而開啟了一場油價“割喉戰”。 石油供大于求導致油價迅速崩盤,對整個石油產業造成沖擊。一年后,歐佩克爭奪市場份額的策略取得階段性成功,中東國家獲得35%的市場份額,達到1975年以來的歷史新高。而美國的頁巖油這些成本較高的生產商,也確實受到了打擊。國際能源署(IEA)去年5月發布的數據稱,鑒于較低油價已導致美國運行中的鉆井數量暴跌60%,美國頁巖油生產“持續多年的連勝記錄明顯終止”。不過為了取得這場勝利,歐佩克國家付出了不菲代價,各成員國相繼出現收入減少、外匯儲備下降的窘境。 經過多次協調后,向市場做出讓步的限產托價協議終于達成。不過雖然歐佩克的限產宣言已經讓油價走高,但現在的價格仍只是兩年前的一半。 “帶頭大哥”沙特 在歐佩克中,沙特一直扮演著“帶頭大哥”的角色,從兩年前開打油價“割喉戰”,到現在決定鳴金收兵,背后都有沙特的影子。 對于兩年前的油價大跌,一種觀點認為是供給和需求出了問題,即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降。另一種看法是,沙特兩年前刻意推低油價。他們發表的許多聲明能證明,沙特政府愿意讓供應持續過剩。在石油世界,沙特不能控制石油市場的定價權,但其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生產商。因此當他們暗示將增加產量時,市場認為這意味著他們希望價格降得更低。 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地緣政治因素。低油價可能是中東已經準備好“割喉戰”的一個信號。 油價走低誰受的傷害最大?是伊朗、俄羅斯和美國頁巖氣行業。他們都是沙特的競爭對手,威脅其對石油價格的影響力。 雖然降低油價可能也會傷及沙特自身,但沙特的情況會比伊朗和俄羅斯好一些,后兩者將受到收入減少的嚴重打擊。為了維持預算收支平衡,伊朗和俄羅斯都需要保持油價超過每桶100美元的水平。而事實也證明,伊朗和俄羅斯的國際收支確實在過去兩年里遇到麻煩。 此外,美國的“頁巖氣革命”的勢頭也在低油價環境中被遏制,不過頁巖油卻并沒有倒下,自2014年以來它們的生產成本降低了約40%,這使得“驅逐戰爭”進入冗長的拉鋸階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沙特其實也無法長期承受油價大幅下降的痛苦。例如沙特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對汽油、食品和住房提供補貼。今年初該國宣布補貼將大幅減少,汽油補貼將減少50%。對電力、柴油和煤油的補貼也因此受到影響。沙特還宣布打算在其歷史上首次發行主權債券,讓被譽為“皇冠上的寶石”的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上市。所有這些都表明沙特的社會契約正處于歷史性的財政壓力之下,沙特不得不從“割喉戰”中撤退。 減產之路不平坦 隨著歐佩克宣布達成減產協議,油價應聲上升,各產油國也開始歡呼。不過現在就開始慶祝還有些為時過早,因為減產之路并不平坦。 達成減產協議只是歐佩克各國協調行動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堅持落實該協議對各國來說是更大的挑戰。由于歐佩克并非以內部紀律嚴明著稱,大多數成員國都有過原油產量超出其自身目標的“黑歷史”。因此隨著油價反彈,各國能否經受得住利潤的誘惑而恪守協議還需實踐檢驗。 而如何讓非歐佩克產油國協調行動、共同減產托市,則是更大的考驗。雖然目前俄羅斯、阿曼、巴林和阿塞拜疆這四個國家已承諾協調行動,但對于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俄羅斯來說,他們此前從來沒有參加過歐佩克的配額管理,且俄羅斯并沒有就減產給出時間框架,也沒有表示接受國際社會對其產量的監督。 此外,此前被歐佩克視為大敵的美國頁巖油也可能在油價攀升的環境下迅速恢復活力。一些頁巖油企業稱,當油價上漲至每桶50美元以上,它們可能會恢復作業。而且最近幾年,美國頁巖油生產商提高了效率,從而使頁巖油生產成本降至每桶40美元。自今年夏季以來,美國石油鉆井平臺數量重新開始上升。 可見,歐佩克的減產協議最終能否成功將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歐佩克自身遵守此類協議的自律性、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參與,以及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在價格上漲時迅速增產的能力。在諸多變量的作用下,歐佩克想復制成功并不容易。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