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節選)

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節選)

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針對能源技術創新中需要攻關的技術做出了重點任務規劃。

一、能源科技發展形勢

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興起,應對氣候變化日益成為全球共識,能源技術正在成為引領能源產業變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源動力。尊重能源科技創新規律,把握世界能源技術發展趨勢,重視能源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高能源技術創新能力和裝備制造水平,通過能源技術革命促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轉變已成為我國能源產業歷史性選擇。

(一)世界能源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

當前,以新興能源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正在并將持續改變世界能源格局。非常規油氣和深水油氣、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安全先進核能等一大批新興能源技術正在改變傳統能源格局。

傳統能源的清潔高效開發、轉化、利用成為主要發展趨勢。在勘探開發領域,頁巖油氣和致密油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成為油氣產量的新增長點,復合開采成為整個石油開采的主要方向,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向海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在加工利用領域,劣質原油提質技術、清潔燃油生產技術、煤基多聯產技術、煤氣化技術、煤制化學品正成為能源科技主攻方向?;鹆Πl電技術正朝著清潔、高效、節能、節水的方向發展,主要國家均在開展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富氧燃燒技術正在快速發展。

縱觀全球能源技術發展動態和主要能源大國推動能源科技創新的舉措,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和啟示:一是能源科技創新進入高度活躍期,新興能源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對傳統能源技術的替代,對世界能源格局和經濟發展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二是綠色低碳是能源科技創新的主要方向,重點集中在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核能安全利用、能源互聯網和大規模儲能技術、先進能源裝備及關鍵材料等領域。三是世界主要國家均把能源技術視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突破口,制定各種政策措施搶占發展制高點,增強國家競爭力并保持領先地位。

(二)我國能源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

“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裝備國產化水平顯著提升,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還需緊跟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集中力量突破重大關鍵技術瓶頸,為全面構建我國安全、綠色、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非常規和難開采油氣勘探開發應用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形成適合我國陸相儲層的有效致密氣勘探開發技術,初步掌握淺層海相頁巖氣成套開發技術和致密油開發關鍵技術,高煤階煤層氣勘探開發技術基本成熟,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船等裝備實現自主化,建立了淺層超稠油油藏經濟高效開發技術體系。煤炭綠色開采和高效利用快速發展,年產千萬噸級綜采成套設備、年產2000萬噸級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實現國產化,智能工作面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煤制清潔燃料和化學品技術、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得到快速發展,煤炭氣化、液化、熱解等已實現產業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千萬噸級煉油技術,劣質油加工技術取得突破。生物質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初見成效。超超臨界機組實現自主開發,大型循環流化床發電、大型IGCC、大型褐煤鍋爐已具備自主開發能力,CO2利用技術研發和CO2封存示范工程順利推進。燃氣輪機設計體系基本建立,初溫和效率進一步提升,天然氣分布式發電開始投入應用。

“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技術創新為打造新型能源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但與新時期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革命的戰略目標還有較大差距,突出表現為:創新模式有待升級,引進消化吸收的技術成果較多,與國情相適應的原創性成果不足;創新體系有待完善,創新投入的低收益問題仍較為突出;部分關鍵核心技術裝備仍受制于人,重大能源工程依賴進口設備的現象仍較為普遍,技術“空心化”和技術“對外依存度”偏高的現象尚未完全解決。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大力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關鍵時期,通過不斷創新發展思路,不斷健全能源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夯實能源科技創新基礎,集中力量突破重大關鍵技術瓶頸,以科技為先導,引領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的重大變革,按照應用推廣一批、試驗示范一批、集中攻關一批的發展路徑推動能源技術革命,重點發展清潔高效化石能源技術、新能源電力系統技術、安全先進核能技術、戰略性能源技術、能源基礎材料技術等,是未來五年我國能源科技創新的重大使命。

二、發展目標

圍繞由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轉變的總體目標,瞄準國際能源技術發展的趨勢,立足我國能源技術發展現狀及科技創新能力的實際情況,從2016年到2020年集中力量突破重大關鍵技術、關鍵材料和關鍵裝備,實現能源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

在清潔高效化石能源技術領域,促進煤炭綠色高效開發,實現致密氣、煤層氣和稠重油資源的高效開發,推動頁巖油氣、致密油和海洋深水油氣資源的有效開發。掌握低階煤轉化提質、煤制油、煤制氣、油品升級等關鍵技術。進一步提高燃煤發電效率,提高燃煤機組彈性運行和靈活調節能力,攻克多污染物一體化脫除技術,整體能效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三、重點任務

圍繞“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產業發展重大需求,著眼推動能源技術革命,聚焦形成五個重大能源科技專題,每個技術領域按照應用推廣一批、示范試驗一批、集中攻關一批進行任務分類。本章節中,集中攻關類以G代表(共70項),示范試驗類以S代表(共48項),應用推廣類以T代表(共31項),重點任務共計149項。

在化石能源深度勘探開發領域,進一步提高煤炭開發效率和油氣資源采收率,加強致密氣、致密油、稠油、頁巖氣、頁巖油和煤層氣等勘探及低成本高效開發,研發深水油氣有效開發關鍵技術及裝備,提升我國煤油氣資源的自我供給和保障能力。在燃料加工領域,掌握低階煤提質工藝,研究適應性廣的低階煤熱解分質轉化技術,開發煤油共處理技術和分級液化技術;加強重劣質原油加工技術研發和應用,攻關清潔油品生產技術,適應油品升級的需要。在清潔高效燃煤發電領域,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先進超超臨界機組、大型IGCC機組、循環流化床機組設計制造技術,研發低能耗大規模CO2捕集工藝與設備,開展多污染物一體化脫除技術和工藝的自主化研發,開展火電機組深度調峰技術研究。本規劃圍繞化石能源深度勘探開發、清潔燃料加工轉化和清潔燃煤發電等技術領域部署26個集中攻關項目、18個示范試驗項目、12個應用推廣項目。

G08) 稠油原位改質技術

研究目標:提出稠油原位改質技術理論,研究井下加氫改質方法和可行性,使采收率提高10%-15%。

研究內容:開展稠油原位改質技術理論、稠油井下加氫改質技術、重質油轉化技術理論和稠油井下熱裂解催化劑技術研究。

起止時間:2016-2020年

G09) 頁巖氣“甜點區”識別技術

研究目標:集成頁巖巖石物理測試分析、儲層參數測井綜合評價、地震預測與綜合評價、多學科頁巖可壓性地球物理評價和微地震監測等技術,優質頁巖氣儲層解釋符合率達到80%以上,儲層識別精度達到20米以內。

研究內容:測井頁巖TOC解釋、游離氣和吸附氣定量預測、頁巖巖性及儲集參數評價、多尺度裂縫定量表征方法及綜合預測、巖石力學參數和儲層脆性解釋、地應力和地層壓力預測方法及關鍵儀器;研究開展地震TOC預測技術、脆性預測技術、應力預測技術、全方位各向異性地震裂縫預測技術研究,建立頁巖油氣地質-工程“雙甜點”地球物理描述與綜合評價方法;開展頁巖氣水平井壓裂微地震監測資料處理、解釋技術與應用研究,研發淺井永久埋置微地震采集裝置和與之配套的處理解釋技術。

起止時間:2016-2020年

G10) 深層頁巖氣水平井鉆完井及增產改造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埋深超過3500米頁巖儲層溫度高、地應力高等因素導致的鉆完井過程中井筒垮塌嚴重、套管變形,分段壓裂過程中加砂困難、設備強度不夠等問題開展研究,以實現3500米以深頁巖氣資源的有效開發。

研究內容:攻關長水平段井眼軌跡優化設計及控制技術、頁巖水平井快速鉆井技術,研制5000米或7000米頂部控壓智能化鉆機、47噸連續油管作業裝置,以及高速渦輪鉆具和孕鑲金剛石鉆頭等關鍵工具;攻關分段壓裂技術及工具、微地震壓裂裂縫監測技術。

起止時間:2016-2022年

S02) 致密氣田增產及穩產工程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致密氣井單井遞減快、穩產難度大的生產特點,通過壓裂增產、老井挖潛和壓采一體化等方面研究,實現致密氣田穩產20年以上。

研究內容:開展二氧化碳干法壓裂技術研究及工藝試驗和纖維素壓裂液試驗;開展老井潛力層地質特征及選井選層原則方法研究,老井增產措施配套工藝技術試驗、低密度低傷害壓井液體系優化完善及性能評價,致密氣儲層轉向壓裂技術研究和不壓井作業工具研究與試驗;開展壓裂實施效果評價分析、壓裂裂縫檢測及參數評價分析和分層分段工具可靠性驗證;開展多輪次壓采一體化開發技術試驗。

起止時間:2016-2020年

S03) 致密油水平井分段壓裂及工廠化技術

研究目標:示范試驗陸相儲層致密油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及工廠化作用技術,單井產量達到直井5 倍以上,作業效率提高30%以上。

研究內容:開展致密砂巖體積壓裂工程地質研究與評價、復雜裂縫形成與控制機理研究和水平井體積壓裂優化設計技術研究;開展新型大通徑橋塞體積壓裂工藝研究、新型驅油型壓裂液體系研發;開展人工裂縫監測技術優選與現場試驗、致密砂巖儲層體積壓裂人工裂縫優化技術研究和致密砂巖壓裂效果及增產潛力評價研究;開展工藝技術模式研究、液體利用模式研究和生產組織模式研究。

起止時間:2016-2025年

查看完整版請點擊: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

版權聲明|文章來自國家能源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