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能源研究室主任 ) 氣電指望不上,天然氣行業也無需垂頭喪氣。事實上,在中國市場,非電領域才是天然氣中短期的主戰場,其目標是散煤替代和工業燃料,甚至成本價格控制好,清潔供熱方面也將大有作為。 十三五期間,天然氣非電領域的應用重點是散煤替代、清潔采暖和工業燃料,包括天然氣熱電聯供。 盡管價格較高,但除了清潔煤以外,天然氣仍是替代散煤較具經濟性的選擇之一,在散煤治理與清潔替代中大有可為。散煤替代與城市供熱需要考慮業主財務和供熱價格的可持續性,天然氣價格將是重要的砝碼,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將有利于替代散煤與清潔供熱。 散煤治理與清潔替代的潛力 “十二五”時期,中國煤炭占終端能源消費比總高達30%以上,呈現終端耗煤與排放雙高的局面,清潔替代任務艱巨。其中,散煤是空氣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對PM2.5的貢獻率較高。 散煤比電煤的排放污染更重、更難于治理,散煤治理與清潔替代是能源消費轉型與控煤治霾的重點領域。中國之前對散煤統計分析嚴重不足,一是消費規模,二是污染程度。由于沒有后處理和在線監控,公眾對散煤直燃排放的了解并不深刻。 一是散煤規模方面,中國散煤利用規模大致6-7億噸,排放因子大致相當于超低排放煤電的5-10倍,都取低限計算,散煤燃燒的排放規模相當于超低排放煤電耗煤30億噸(折合2015年電煤規模的1.6倍)以上的排放規模。 二是污染排放貢獻率方面,除電煤和大工業用煤外,仍有很多中小型工業燃煤排放未加后處理裝置,主要是中小蒸噸的燃煤鍋爐,散煤更是直燃排放。有研究表明北方尤其是二三線城市散煤燃燒的污染不容小視,冬季的集中排放更是導致大氣污染和霧霾的重要誘因。初步估算,其對城市大氣污染貢獻率高達45%-65%。 三是燃煤工業鍋爐清潔燃料替代方面,工業煤改氣仍然是治理空氣污染和能源轉型的工作重點,加強環境監管將有利于倒逼企業進行燃煤清潔改造。盡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到十四五中期前,工業煤改氣仍較大潛力,主要工作將集中在“十三五”時期。 散煤治理與清潔替代,尤其是北方冬季采暖領域,“集中氣”替代“分散煤”是路徑之一,LNG點供等更具經濟性的新興商業模式也在不斷涌現。對于城鄉結合部和有條件的農村等低密度地區,LNG點供比管道氣替代散煤更具經濟性,LNG點供是特定條件下替代散煤的清潔且經濟的選擇。 LNG點供的優勢在于,可以對散煤進行相對集中的清潔替代,氣化站等基礎設施投建比建設燃氣管網更靈活更便宜,氣價較低、氣源有保障,北京等地試點反映較好。 雖然在可再生能源集中且外送困難的地區,電采暖具有經濟性,但在京津冀尤其是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東中西部高煤耗重霧霾地區,除地熱外的可再生能源供熱優勢并不明顯,這些地區的城市高密度區天然氣供熱仍具潛力。 難以復制的北京模式 不過,城市熱電聯供煤改氣,并不能拿北京做標桿。北京供熱主要用于居民冬季采暖,四大燃煤熱電廠改燃氣有特殊背景。 一是地點,控煤治霾的政治壓力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等匯聚于北京這個獨一無二地區。 二是城市燃煤(熱)電廠改為燃氣(熱)電廠,北京市政府提供財政支持等利益補償(有專家評論為激勵過度),電網也為業主的非京電廠提供了發電小數和上網電網上的優先安排,“北京模式”的這些補償措施換個時間地點業主是否復制? 三是北京天然氣集中供熱30元/平米/4個月采暖季的集中供熱價格不算低,換邢臺邯鄲這類城市行不行?若需補貼,地方政府會不會有心無力? 四是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區)大范圍高密集地冬季高用氣(供采暖熱負荷),管網儲運能否支撐?是否會影響其他工業用氣? 綜上,北京模式不能簡單復制,想復制的城市需要有至少跟北京相近似的條件,包括:地方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其中城市地價等)、本地熱負荷需求強度(其中冬季采暖期長短、集中供熱普及率等)、居民采暖政府定價、電量上網情況及發電權交易情況,供熱企業性質等。 過分依賴財政補貼的政策激勵在初期可以拉動煤改氣較快開展,但并不可持續,尤其是不適用于那些煤改氣規模較大且財政有限的北方二三線城市。 北方清潔供熱,因地制宜選擇經濟且市場化的方式才是現實可持續的。城市熱電聯供煤改氣,大城市可有條件借鑒“北京模式”,但不能拿北京做標桿。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花錢“吃細糧”,沒有條件的地區只能“粗糧精做”。 說到底,城市天然氣熱電聯供,業主財務可持續至關重要。 天然氣管網改革與價格改革的紅利被城燃“截胡”是不爭的事實,門站氣價下降并沒有很好地傳遞到終端。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正逐步展開,城市供熱體制改革依然滯后,城市供熱企業或將還要面臨“市場氣、計劃熱”的尷尬。 如果考慮到城市供熱的熱計量推廣和部分城市供熱強度沒那么大的這兩種情景,燃氣熱電聯供的小時數和耗氣量恐受到影響,這樣影響勢必會傳遞到供熱成本上。在非集中供熱期的大多數情況下,天然氣熱電聯供機組或只能作為氣電機組應用,在電網統購統銷舊模式或競價交易新模式下都不是優先選項。 多種因素并存影響業主和投資主體對未來政策預期的不確定性,城市供熱煤改氣的投資意愿已經受到影響。所以,近城市燃煤電廠改為燃氣聯供,是要考慮業主是否可做到財務可持續,燃料氣價是關鍵。 提升天然氣綜合競爭能力 中國天然氣需要提效降本,提升綜合競爭力來回擊偏見。天然氣發展受制于系統性問題,主要表現為直接的貴和相對的缺。天然氣向“主體能源”方向發展的袖子是擼了,加油口號也喊出來了,但降價提升競爭力還是要考實干才能創造出來的。 努爾局長在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也認為2020年難度最大的目標就是天然氣消費比重上雙,主要基于對天然氣綜合競爭力和系統性問題的考慮。 價格之外,天然氣的綜合競爭力還包括:供應充足,即國產氣開發和進口安全合理搭配;儲運給力,即儲氣調節與輸配氣能力冗余;應用高效,即終端利用物理高效和有效控制排放等。 盡管天然氣是能源清潔化低碳化轉型中的主力,但須認識到不同能源品種的優勢領域。 發展天然氣只是控煤治霾的途徑之一,且重點不在發電而在非電領域,尤其是替代散煤與清潔供熱,天然氣的競爭者還有電能、地熱、儲熱等其他能源形式,甚至清潔煤也參與其中。 控煤治霾同時也是能源轉型的限時賽跑,成本降得快、降得低的將成為市場王者,而不是天然氣的獨角戲。電力體制改革尤其是市場化改革進展較快,可再生能源降成本速度遠快于化石能源,商業模式也百花齊放。 因此,天然氣想上位,光擼袖子喊加油遠遠不行,除了因地制宜挖掘自己的優勢和定位,還要踏踏實實提效降本,拿出可靠的競爭力來回擊偏見。價格才是硬實力。 “十三五”時期氣電無法成為天然氣的救世主,天然氣應回歸中短期的非電領域主戰場,油氣體制改革將為天然氣發展創造條件。 以中速發展情景,假設“十三五”末天然氣消費總量3008億立方米,發電與集中供熱用氣達722億立方米,與“十二五”相比增加用氣370億立方米;發電與集中供熱用氣量相當于工業、居民、商業和公共服務(不含交通)用氣量的四成左右,用氣增量相當于六成左右。 “十三五”時期,散煤替代(含清潔采暖)和工業燃料將是天然氣的主戰場。目前情況看,氣電不可能成為帶動天然氣發展的龍頭,盡管燃機技術與裝備制造的國產化將很大程度上促進氣電成本更低,但氣電大發展尚需電力市場化支持,更須要天然氣足夠便宜。 另外,控煤治霾和能源轉型,需要國家層面一攬子的具有協調性的配套制度。 除了油氣電力領域的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跨能源環境的成本分擔機制,同時需要加快制定完善非合規燃煤的淘汰機制、清潔能源扶持發展機制、綠色金融支持機制、環境保護督察機制等,并加強環境監管執行力度。 中國對耗能機具(燃煤電廠、燃煤鍋爐等)的環境監測與監管亟待加強,應讓污染者承擔相應成本并接受高額處罰,才能避免劣幣逐良幣及逆替代現象的發生,才能為清潔能源上位提供外部條件,強監管可提升天然氣的競爭力。 期待油氣體制改革盡快出臺并順利推進,關鍵要看省網和城燃的協同性改革。油氣體制改革及配套并行改革提供好的體制機制保障,天然氣發展才有美國頁巖革命那樣的邏輯起點,天然氣又多又便宜的時代才會到來。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