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油氣市場已經進入新一輪的低油價周期,方興未艾的中國天然氣市場也未能獨善其身。為此,以在我國天然氣市場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和具有代表性的川渝氣區為研究對象,從天然氣產業鏈市場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分析新常態和低油價條件下中國天然氣市場的發展態勢,并積極尋應對策略。以期堅定信心、共度時艱。
川渝地區天然氣產業鏈市場的特征與地位
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完整的產業鏈而成為中國天然氣工業基地
川渝地區天然氣工業歷史悠久,擁有全國最完整的天然氣產業鏈,不僅天然氣產銷量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而且儲運設施、利用市場、科技基地、政策保障、地企共建及技能培訓等工業基地要素也配套和完備:①四川盆地是全國天然氣、頁巖氣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2006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個以生產天然氣為主的千萬噸級大油氣田,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②川渝地區是全國天然氣區域管網最發達的地區,為川渝資源供應多元化和市場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③川渝地區擁有我國最成熟的天然氣消費市場,“十二五”期間,川渝地區天然氣消費量由2011年的185.3×108m3上漲到2015年的233.22×108m3,增長量接近48×108m3,截至2015年底,川渝兩省市共有159個縣(市)使用天然氣,縣(市)氣化率高達72%。
建成健全的蛛網式管網系統和地下儲氣庫而成為中國天然氣儲運樞紐之一
經過50多年不斷地開發建設與市場發展,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川渝地區分別建設了各自的輸配氣管網體系,形成了國內最健全的區域性蛛網式管網系統:以南、北輸氣干線為主體,以各氣源開發區為依托形成環形輸送管網,并具有高壓輸送和低壓配送完整、有地下儲氣庫支撐(如相國寺儲氣庫)、調配能力強等特點。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已建成涵蓋天然氣產、運、銷為一體的管道生產系統,覆蓋主要產氣區,連接川渝地區主要城市,并通過中衛—貴陽聯絡線和忠武線與全國主要管網相連,成為我國油氣戰略通道的西南儲運樞紐網。截至2015年底,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共建輸氣管道約9000km,年輸氣能力250×108m3。中石化西南油氣田、普光氣田和涪陵頁巖氣田在川渝地區擁有輸氣管道約1100km,主要分布在川西、川東北及重慶涪陵地區。中石化川氣東送輸氣管道主要負責將普光氣田生產的天然氣輸往我國東部市場。
形成發達的利用產業集群而成為中國天然氣利用示范區
經過50多年培育和開拓,天然氣在川渝地區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天然氣綜合利用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全國領先。天然氣普遍作為各行業的主要原料和燃料,已形成了依靠利用天然氣而發展的產業集群,主要包括城市燃氣產業集群、化肥產業集群、化工產業集群、冶金產業集群、建材產業集群等。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十二五”期間在川渝地區累計銷售天然氣約809×108m3,中國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累計銷售天然氣273×108m3。天然氣供應川渝地區千余家大中型工業用戶、超過1200萬戶居民以及超過1萬家公用事業用戶,2015年川渝地區天然氣消費量占全國總消費量的12.9%,天然氣利用集群規模居全國之首。
承當產業改革政策試驗區而成為中國天然氣政策助推者
中國的天然氣產業起步于川渝地區,很多政策都是在川渝地區先行試點的基礎上經過總結提煉后才推向全國的,尤其是近年來天然氣價格改革和頁巖氣產業改革試點,對國內天然氣政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在我國自產氣量下降、開始引進外部氣源的情況下,2011年川渝地區首先探索了外購氣順價政策。2012年,作為全國主要的天然氣消費地區又首先試點了綜合門站價改革,直接推動了全國范圍內的價格改革工作。2013年,川渝地區在增量氣和存量氣價格改革的基礎上首先試點了按綜合價結算的模式。2015年9月,四川省政府定價目錄中明確提出政府天然氣定價范圍為“管道燃氣配氣價格和居民用氣銷售價格”,即不再定“管道燃氣銷售價格”。顯然,川渝地區價格改革試點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深刻影響了國家對天然氣價格政策的制定。
川渝地區積極推動頁巖氣產業改革發展。2009年,在中石油的努力下建立了“長寧—威遠頁巖氣產業化示范區”,并于2012年升級為“四川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2015年,中石化主導的“涪陵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也正式建成。兩大產業示范區創建形成了國內合作、國際合作、風險開發、自營開發四大開發模式,直接推動了頁巖氣補貼、標準、行業規劃等相關政策的出臺,引領了行業發展。
“十三五”川渝地區天然氣市場發展的六大態勢
天然氣價格改革在國內繼續領跑,區域天然氣交易中心呼之欲出
川渝政府積極推動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
川渝政府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深入研究和推動天然氣能量計價、區域管網獨立運行下的天然氣管輸價格機制、管道和儲氣庫單獨收費、階梯氣價改革、天然氣調峰價格、天然氣工業氣價與民用氣價并軌等,推動川渝地區天然氣價格機制持續完善。2015年4月,四川省發布了《關于加強資源要素價格管理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的通知》(川辦發〔2015〕30號),全面開展天然氣管道經營企業和城鎮燃氣企業成本監審,推動城市燃氣公司合理確定轉供非居民價差,努力擴大直供氣銷量。
川渝地區將先行先試能量計量計價,區域交易中心國內率先示范
隨著管道聯網和各種氣源進入管道混合銷售,實行天然氣能量計量和計價改革迫在眉睫。作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點地區,四川先行先試能量計價為天然氣改革提供示范,這也為川渝地區區域交易中心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川渝地區天然氣計量技術全國領先,實行天然氣能量計量已不存在技術障礙。
2015年,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組建成立,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管道天然氣現貨交易。四川省能源主管部門已經完成了在四川地區建立天然氣現貨交易市場的相關問題研究,并取得了顯著進展。重慶市也計劃與法國ENGIE集團合作打造重慶區域性天然氣交易中心。川渝地區區域交易中心與上海全國天然氣交易市場遙相呼應,互為補充和參照,可彰顯川渝地區天然氣市場在全國的地位和重要性。這有利于形成西南地區天然氣基準價格和加快建立區域天然氣市場體系。
體制改革與替代能源競爭加劇,市場主體博弈力獲戰略性份額
油氣體制改革與同業競爭加劇,市場主體競合力爭市場份額
油氣體制改革推動上游與下游放開,中游骨干管網獨立,使得天然氣市場競爭加劇。天然氣現貨交易的運行將對現有銷售模式形成沖擊,突破現有地域銷售限制,挑戰輸銷一體化模式,沖擊計劃銷售模式。
在新常態下,市場競爭態勢將加劇。為增大市場份額,近年來中石油與中石化在川渝地區的天然氣市場快速拓展,通過價格、合資合作、頁巖氣市場定價、采取“一對一”談判、加速管網布局與建設等市場策略進行競爭與合作,大力爭取天然氣市場戰略性份額。
天然氣與替代能源間的競爭不斷加強,部分用氣行業出現逆替代
近幾年,煤炭、石油等天然氣替代能源價格不斷走低,天然氣與替代能源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強,能源間的價格競爭帶來了逆替代效應。例如,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下屬的燃氣公司就面臨水煤氣逆替代的問題,其市場范圍內的某陶瓷公司2013年天然氣需求量為2400×104m3,由于陶瓷市場不景氣,該企業嘗試將兩條生產線使用水煤氣替代天然氣,2015年的天然氣需求量僅為250×104m3。同時,新能源汽車(主要指電動車)的發展也將給天然氣汽車業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制約了天然氣需求量的增長。
天然氣供大于求與川氣外銷成為新常態,高效利用市場培育任重而道遠
下游需求量仍將保持低增速,市場供應能力強勁與外銷是新常態
盡管環境保護和城鎮化建設促進了天然氣的利用需求,但在新形勢下,川渝地區天然氣市場需求量總體增速仍較低,天然氣消費結構變動呈現出新的態勢,天然氣發電和天然氣分布式能源成為未來天然氣消費量的主要增長點。
近年來,川渝地區天然氣供應能力大幅提升,中石油安岳氣田(龍王廟組氣藏)、川東北高含硫氣田等主力氣田大幅上產,中石化也在川渝地區積極推進“雙百億”氣田建設。根據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天然氣生產規劃,到2020年川渝地區天然氣產量將達到600×108m3/a,預計供應富余量達到200×108m3,剔除云貴市場的消費需求量,仍然有約130×108m3/a的天然氣資源難以在川渝地區消化,供大于求的格局將在“十三五”期間繼續保持,在進一步做大本地市場的基礎上,川氣外銷也將成為新常態。
經濟增速減緩,新市場新利用產業培育任重而道遠
根據《四川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重慶“十三五”新型城鎮化規劃》,川渝地區城鎮化進程使城市燃氣行業用氣量或將以2.5%的速度剛性增長,但受經濟增速換擋的影響,房地產行業進入長周期調整,投資需求減退,導致城市燃氣、冶金、陶瓷、玻璃等行業用氣量需求減緩,天然氣市場需求量增速總體放緩。
低油價下天然氣價格優勢不明顯,LNG整車成本居高不下,天然氣發電成本遠高于燃煤發電且缺少相應的政策扶持,新市場培育依舊任重而道遠。
第三方準入強化支線管網建設,儲氣庫集群建設將成為新業態
國家油氣管道放開成為必然,多元投資主體的天然氣管網增多
2014年,《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和《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的頒布,標志著“十三五”期間國家油氣管道放開將是必然趨勢。近年來,中石化在川渝地區與地方主要燃氣公司、地方政府及其他能源行業相關企業組建四川省天然氣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四川省天然氣川東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中石化重慶天然氣管道公司等。2016年3月1日,中石油與重慶燃氣合資組建重慶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這是中石油在全國首個與地方燃氣公司合資成立的天然氣管道公司,新成立的合資管道公司將大力推動重慶地區天然氣管道建設,加快天然氣“縣縣通”及配套工程建設進度。
天然氣儲備設施建設加快,儲氣庫集群將成為川渝地區成長性產業
天然氣儲備設施是保證天然氣供應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天然氣供應多元化、管道允許第三方準入后,川渝地區供氣企業的調峰保供責任將逐步減輕,這將促使燃氣企業加大儲氣設施建設。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已形成五大產氣區、八大區域性市場和四大天然氣進口戰略通道格局,一旦中亞、中緬、中俄等跨國天然氣管道,因政治、經濟矛盾或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一條或多條管道供氣中斷,僅僅依靠現有的儲氣庫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而川渝地區天然氣儲氣庫資源最為豐富,如四川盆地的川中大型氣田(如安岳氣田、高石梯氣田)、川東北大型氣田(如大天池氣田、普光氣田、銅鑼峽氣田、沙坪場氣田)、川南氣田(如陽高寺氣田)等,作為儲氣庫集群選址,可與東部LNG儲備調峰構成戰略儲備網絡,其合理布局可解決中亞管道氣、中緬管道氣戰略儲備與應急調峰的需要。
本期石油圈介紹了川渝地區天然氣產業鏈市場的特征與地位以及“十三五”川渝地區天然氣市場發展的六大態勢之四,下期石油圈將介紹剩下的兩大態勢及針對川渝地區天然氣市場應對策略建議,敬請期待。
版權聲明 | 來源:《天然氣工業》,作者:姜子昂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
- 白礬
-
石油圈認證作者
- 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井工程碩士,長期聚焦國內外石油行業前沿技術裝備信息,具有數十萬字技術文獻翻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