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網04月18日訊,石油戰爭,爭奪的是市場份額,在頁巖油沒有發現、繁榮之前,可以說歐佩克主導了市場。但不斷的勘探和技術創新,美頁巖油崛起了,北極也發現了超大油田,對歐佩克來說,無異于會走向末路。 石油戰爭剛開始是打價格戰,歐佩克扛不住了,開始減產穩定油價;但美過不怕呀,價格戰奉陪,你減產我更高興。主要原因是美國“不差油”! 盡管2016年奧巴馬禁止石油公司在聯邦的北極水域進行石油勘探,但去年10月至今,已經先后有能源公司宣布在阿拉斯加發現儲量高達60億桶和12億桶的油田,這些新發現的油井將首次使用壓裂技術進行開采。 許多人認為在低油價時期阿拉斯加油田的勘探將受到限制,但情況恰恰相反,外國能源公司正與美國公司合作勘探、開采油田,這波新浪潮或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幫助美國增加石油的產量和全球影響力。 受到亞洲石油需求增長的推動,以及石油行業的復蘇,美國已經成為新的主要的石油出口國。而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諾促進化石燃料的開采,阿拉斯加議員穆爾科夫斯基和沙利文也是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強有力的支持者。這些都將大力推進美國阿拉斯加石油行業的發展。 自2014年中期以來油價暴跌,低油價時期石油公司在資產銷售、調整生產水平和尋求并購等方面都有靈活的處理方式。 當前鉆井、地震成像和數據處理等技術方面均有所創新和突破,使得石油公司可以在多個領域降低成本,一些石油公司甚至可以在油價35-40美元/桶的水平盈利。因此,阿拉斯加的油井勘探和開采才得以迅速地發展起來。 盡管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的產油國大幅減產抬高油價,但技術創新和成本削減使得美國石油公司成為原油增產的強大力量,削弱了歐佩克在油市的主導地位。美國現在每天出口的原油和成品油為570萬桶,是五年前的兩倍,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這主要歸功于日本、韓國、印度、新加坡和中國等亞洲國家的需求大幅增長。 當前全球的流動性和現代軍事化都離不開石油,即使在2010-2014年油價高于90美元/桶時石油需求仍然很強勁,因而未來以亞洲為中心的全球石油需求增長有望持續一段時間。 即使沒有特朗普政府支持化石燃料發展的政策,擴大石油生產也將成為一種趨勢。如果阿拉斯加新發現的油田投入生產,阿拉斯加將在美國石油行業崛起的過程中書寫新的篇章,不僅將加強美國對歐佩克的杠桿作用,也有助于美國抵御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影響。 唯一不足的就是,對北極的開放,將破壞原有生態系統。這也許就是當時奧巴馬政府的初衷,也是環保人士努力的結果,但特朗普上臺,這一局面被打破。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