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中國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與理論技術進展(四)

進入21世紀,以美國非常規油氣、加拿大油砂、委內瑞拉重油為代表,全球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已成為全球油氣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借鑒國外經驗,大力發展中國非常規油氣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中國進入了常規與非常規油氣并重的勘探開發新時代,地質開發理論進入了非常規油氣創新的“黃金期”。隨著研究與勘探開發實踐的快速推進,非常規油氣將逐步成為中國油氣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2.5?非常規油氣勘探技術研究進展

2.5.1地球物理技術研究進展

針對頁巖系統致密儲層及流體的評價預測,測井技術取得較大進展,出現了“六特性”測井評價技術系列?!傲匦浴痹u價,即烴源性、巖性、物性、脆性、含油氣性與應力各向異性評價,實現烴源巖品質評價、儲層品質評價和工程品質綜合評價,確定頁巖系統油氣分布的“甜點區”。除了常規測井方法外,巖性評價主要推廣應用元素俘獲測井技術,提升巖性組份計算精度;含油性評價加大應用對油氣信息敏感性較強的錄井技術,錄井技術測井與錄井結合,如將紅外光譜、巖石熱解地球化學等錄井技術與陣列聲波或偶極橫波、核磁共振等測井技術相結合,實現油氣層有效識別;物性評價由于致密儲層孔隙結構復雜,評價難度較大,現主要采用核磁共振、微電阻率等成像測井,以期建立針對性的孔隙度和滲透率模型;烴源性評價目前主要采用自然伽馬能譜測井統計、電阻率與孔隙度測井曲線重疊△lgR和核磁共振與密度測井組合的干酷根含量轉換等3種方法,主要實現對烴源巖有機質豐度的計算;脆性評價主要采用巖石組份計算和巖石彈性參數計算等2種方法,刻畫巖石的脆性特征;地應力評價主要指水平地應力(σH和σh)評價,包括方位確定、大小計算以及地應力縱橫向各向異性、地應力平面展布特征等,可借助電成像測井和陣列(或掃描)聲波測井實現。

2.5.2?“甜點區”評價研究進展

“甜點區”定義是非常規油氣分布中相對富集高產的有利區帶。評價優選“甜點區”也是非常規油氣勘探研究的核心,貫穿整個勘探開發過程。非常規油氣甜點包括“地質甜點、工程甜點、經濟甜點”。提出了油氣富集“甜點區”評價的8個指標,其中3個關鍵指標是:TOC值大于2%(其中頁巖S1>2mg/g)、孔隙度較高(致密油氣>10%,頁巖油氣>3%)和微裂縫發育。地質甜點著眼于炬源巖、儲集層與裂縫等綜合評價,工程甜點著眼于埋深、巖石可壓性、地應力各向異性綜合評價,經濟甜點著眼于資源規模、地面條件等評價。如當前非常規致密油和氣、頁巖油和氣的“甜點區”評價,主要著眼于烴源層、儲集層、裂縫、局部構造等地質甜點要素評價,和壓力系數、含油氣飽和度、脆度、地應力特性、埋深等工程甜點要素評價(表5)。

中國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與理論技術進展(四)

表5.致密油氣與頁巖油氣“甜點區”評價標準

“甜點區”評價包括5項關鍵技術:①烴源巖“甜點區”預測技術:通過巖樣測試、聲波/電阻率計算、核磁共振十密度法等綜合評價縱向烴源巖甜點分布,連井對比結合沉積相、地震相分析,明確烴源巖甜點平面分布特征。②儲集層“甜點區”預測技術:綜合巖心實測物性資料與有利目的層段的沉積相、成巖相研究,進行孔、滲分布等多圖疊合,確定儲集層甜點區。③脆性評價與預測技術:通過X—衍射等方法進行礦物組分分析,結合應力實驗及動態測井脆性分析確定有利層段,利用疊前地震屬性反演確定平面分布。④地應力評價技術:通過巖石力學實驗結合陣列聲波等測井資料,計算巖石彈性模量,提供孔隙壓力、上覆巖層壓力、最大/最小水平應力等參數,指導井眼軌跡設計、確定壓裂方式和規模。⑤“甜點區”地震屬性綜合預測技術:利用多參數交會分析與疊前彈性反演,確定巖性、孔隙度、脆性等關鍵參數的平面分布;利用疊后多屬性裂縫預測技術,預測和解釋裂縫發育區;集成巖性、物性、脆性等多參數分析,預測甜點區分布。

2.6非常規油氣開發工程技術研究進展

北美頁巖氣、致密油等非常規油氣“革命性發展”,主要得益于微地震監測、水平井壓裂鉆完井、平臺式“工廠化”生產、“人工油氣藏”開發等4項核心理論技術的重大進步。

2.6.1微地震監測技術研究進展

微地震監測技術最早于20世紀40年代由美國礦業局提出,歷經70余年發展,國外已經具備了微地震監測專有技術、軟件、設備等一體化的服務能力。我國微地震監測技術起步晚,但發展迅速,已初步具備微地震采集設計、處理解釋、油藏建模等一體化服務功能,在四川盆地南部頁巖氣勘探開發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應用效果。應用集中在六大方面:①儲層壓裂監測;②油藏動態監測;③識別可能引起儲層分區,或充當過早見水流動通道的斷層或大裂縫,描述斷層封堵性;④以裂縫為主的儲層,可以用于速度成像和橫波各向異性分析,對裂縫性儲層有關的流動各向異性進行成像;⑤對微地震波形和震源機制研究,可提供有關油藏內部變形機制、傳導性裂縫和再活動斷裂構造形態信息,及流體流動分布和壓力前緣移動情況;⑥微地震監測與其它井中地震和反射地震技術結合,可大大降低儲層監測周期和費用。

2.6.2水平井壓裂技術研究進展

水平井鉆井最早是在1863年由瑞士工程師提出,20世紀80年代是國外水平井鉆井技術快速發展、逐步完善并開始大規模應用的重要時期,特別是美國,隨著頁巖氣、致密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大規??碧介_發,水平井鉆井數幾乎成指數增長,從2000年的1144口增長到2012年的17721口左右,增長了15倍多,水平井數占總井數的比例也快速升至36.7%。近年來,隨著水平井綜合能力和工藝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水平井的軌跡設計技術、隨鉆測量、隨鉆測井、旋轉導向鉆井系統、鉆井液等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多種水平井新技術出現,并逐步成為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水平井鉆井技術正在向結合地質、地球物理、油層物理、工程技術等多種因素的集成系統發展。

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國內外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在水力裂縫的起裂、延伸,水力裂縫條數和裂縫幾何尺寸的優化,分段壓裂施工工藝技術與井下分隔工具等方面均已取得重要進展。水力噴射壓裂技術、裸眼封隔器分段壓裂技術、限流法分段壓裂技術、體積改造技術、高速通道壓裂技術是幾種常見的壓裂工藝。

2.6.3平臺式“工廠化”生產研究進展

平臺式“工廠化”生產模式是指應用系統工程的思想和方法,集中配置人力、物力、投資、組織等要素,以現代科學技術、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用于傳統石油開發施工和生產作業。實現多井平臺式“工廠化”生產,必須具備4個要素:①整體研究、批量布井;②模塊裝備、標準設計;③交叉施工、流水作業;④用料用水、重復利用。目前,“工廠化”作業只針對北美和中國等頁巖氣、致密油單一非常規油氣類型進行施工,該模式強調油氣生產將突破一個井場只鉆一口井、只鉆一種非常規油氣類型的傳統油氣生產方式。未來發展的趨勢是多層多井平臺式“工廠化”生產模式,是指對含油氣單元內不同層系、不同類型的常規與非常規油氣資源,按照大平臺布井方式,集中部署一批井身結構、完井方式不盡相同的井,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的技術裝備,以流水線作業方式進行數口井的鉆井、完井、返排、生產同步作業。中國油氣資源分布區地表環境復雜,以山地、黃土塘、沙漠、海洋等為主,可供鉆探地區有限,環境脆弱,這決定了諸如四川盆地等常規與非常規油氣重疊發育區,更需要走多井平臺式“工廠化”生產模式的發展之路。

2.6.4“人工油氣藏”開發

非常規頁巖層系油氣(頁巖油氣、致密油氣)開發存在“高產難、穩產難、補充能量難”等“三難”問題,有效開發頁巖層系油氣藏,本文作者通過系統調研和試驗,提出“人工油氣藏”開發理念,即從頁巖層系油氣藏的物質基礎、流動通道、流動能量等3個要素著手,通過置換驅替,促使油氣物質基礎充分釋放,通過體積改造,構建油氣流動縫網通道,通過多輪次增加地層能量,有效補充油氣流動能量,最終實現頁巖層系油氣較高程度采出(圖14)。

?

中國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與理論技術進展(四)

圖14. 非常規“人工油氣藏”開發流程圖

非常規“人工油氣藏”開發內涵與天然油氣藏不同。天然油氣藏開發是指,圈閉中具有統一油氣水界面的油氣,依靠自然滲透率和浮力作用,通過達西滲流,實現天然能量開采?!叭斯び蜌獠亍遍_發涵義,是指基本無滲透能力的致密地層,通過驅油壓裂、氣體壓裂、原位加熱等方法,形成裂縫型“人造滲透率”,與地下基質微納米孔喉構成油氣產出系統,實現人工能量開發?!叭斯び蜌獠亍斌w積改造,通過提高油藏改造體積、提高裂縫與油藏接觸面積、提高裂縫導流能力匹配程度、提高地層壓力等四方面提高改造效果?!叭斯び蜌獠亍斌w積改造,具有三個內因和三個外因。三個內因是指弱面(天然裂縫、層理、節理等)、水平應力差和脆度,弱面越發育、地應力差越小、巖石脆度越大,越易形成復雜裂縫;三個外因是指液體黏度、凈壓力和應力干擾,低液體黏度、高施工凈壓力、合理裂縫干擾,有利于形成復雜裂縫?!叭斯び蜌獠亍斌w積改造,可通過定量壓裂縫網進行監測,微地震監測解決縫網位置刻畫難題,微形變監測獲取地下有效改造體積,光纖監測全生命周期的改造和生產信息。新一代的壓裂技術,是實現“人工油氣藏”體積改造的利器,如LPG壓裂技術:在北美已完成1863井層,增產倍數提高1.5倍,100%回收利用。國內研發LPG壓裂液體系,耐溫105℃,黏度50mPa·s,性能達國際水平;如液態CO2壓裂技術:在北美應用1200口井,國內開始現場試驗,研發增稠劑及增稠助劑,耐溫90℃,目前最大的瓶頸是液態CO2交聯后粘度低,攜砂性能有限,長慶油田試驗1口井,吉林試驗1口井,計劃實施3口井。非常規“人工油氣藏”開發的實現,需要持續攻關壓裂形成最大縫網機理、壓裂液無傷害地層機理、改變油水界面驅油機理、控壓生產地層流動機理等關鍵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大型水平井體積壓裂可能并不是未來頁巖層系石油開發的主流技術,原位轉化/改質技術很可能是頁巖層系石油高程度采出的殺手锏技術,成為石油工業產生里程碑式影響的重大革新技術。原位轉化/改質技術,通過大規模體積加熱,原位改質或原地轉化,將地上煉油廠搬到地下,成為“地下煉油廠”,使原地粘稠液態烴輕質化、凝析化,同時伴生新的地下天然縫網系統、超壓和氣體,形成新的人工有效驅替系統,地面條件需要經濟發達的供熱電網、煤等熱源,實現低滲透油、致密油、頁巖油一體化開采,采收率可達到30%~60%,具有不受地質條件限制、地下轉化輕質油、較低污染等明顯技術優勢。

版權聲明|來源:《地質學報》,作者:鄒才能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