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打了幾十年石油戰,只手遮天的沙特還是敗給了美國

三十多年前,海灣國家組成的石油聯盟OPEC故意減產、哄抬油價,讓西方國家吃了大苦頭;三十年后的今天,OPEC面對低迷的世界油價卻無能為力。壟斷組織本身面臨的囚徒困境讓OPEC不戰而敗,而頁巖油的出現更將給依賴石油的海灣國家帶來致命一擊。 ? 由于國際油價的下跌,沙特人可能不得不花更多錢購買石油。 這聽起來有些奇怪。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財大氣粗的沙特長期為國民提供能源補貼。沙特人購買一升汽油只用花20美分,這一價格大概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中國的五分之一。 然而,因為國際油價的下跌,沙特政府開始面臨財政困難。沙特政府決定于2017年年末減少政府的能源補貼,使國內的能源價格與國際接軌。 沙特邊界地區的一個加油站。/ Reuters ? 在低油價面前,石油輸出組織(OPEC)的其它成員也同樣面臨著赤字壓力。 沙特阿拉伯,阿爾及利亞,伊拉克和利比亞等國的財政赤字超過了GDP的10%,而委內瑞拉更是背負著高達GDP40%的財政赤字—而國際警戒線是5%。 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OPEC,如今再也無法回到那個能只手遮天的黃金時代了。 石油撐起來的土豪國 自從1908年英國人在伊朗發現石油之后,人們逐漸意識到中東地區在能源方面的重要性。中東地區石油儲量大,埋藏淺,開采成本低。帶著技術和資金的西方投資者紛紛趕來,開采沙漠中的黑金。 1960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六個主要產油國在巴格達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 2016年,在一次OPEC成員國的非正式會議上,OPEC的標志被擺放在桌上。/ Reuters ? 這一組織成立時,只是為了聯合起來從西方投資者那里多分一杯羹。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的力量不限于此。 到了上世紀70年代,OPEC成員國原油產量已經占據了當時全球的產量半數左右,在石油這樣一個競爭相當不充分的市場中,他們擁有絕對的市場力量。 一次突發的戰爭讓OPEC第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實力。 1973年10月6日,為了奪回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格蘭高地,埃及與敘利亞對以色列發起了突然襲擊。10月12日,美國開始對以色列提供軍事援助。 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激怒了阿拉伯國家。為了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施加壓力,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OPEC組織的中東成員國對以色列的支持者們實施了石油禁運,同時聯合削減石油產量,并提高原油價格70%。 1974年3月,當禁運結束時,而全球油價已經漲到了禁運前的四倍。這一次禁運影響的不僅僅是油價,它帶來的后遺癥讓美國措手不及。 1973年的石油危機期間,美國石油難求,甚至出現了“石油小偷”。圖為一對父子在車前立起了“石油小偷請注意,我們的槍已經上膛了”的標語。/ Wikipedia ? 由于油價高漲,消費者開始青睞歐洲和日本耗能較少的車型,美國的汽車工業因此受到了打擊。 雪上加霜的是,石油除了被用來制作汽油,還被用來當作工業原料,并用作發電。在70年代,美國有10%以上的電以石油為燃料。所有這一切都加重了70年代西方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停滯。 石油禁運還改變了西歐和日本的外交政策。相比美國,日本和西歐更加極端依賴中東的石油,也更易屈服于中東國家的壓力。 被列入禁運名單之后,英國與美國拉開了距離,拒絕讓美國使用英國的基地為以色列提供補給。而日本則發表聲明,要求以色列從所占埃敘領土撤離,并表達了對巴勒斯坦自決的支持。 1973年,因為害怕造紙工廠會因為石油危機而停產,無數日本人涌入超市搶購衛生紙。/ KYODO ? 食髓知味的中東產油國發現,自己不僅能對外交對手施加壓力,還能利用自己的石油市場份額影響油價。通過減產、阻礙石油投資,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推高了世界市場的油價,獲取了正常市場競爭中難以取得的壟斷利潤。 中東產油國們則依靠油價上漲發了一筆橫財,石油長期占據中東產油國出口收入的90%左右。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原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從中獲益最大:半數左右的GDP是石油帶來的。按2008年世界銀行的數據統計,單從石油出口一項中,沙特每年就能獲得3000億美元的利潤。 阿拉伯國有油企將石油財富源源不斷地輸血給政府,沙特龐大的王室也因此過上了奢靡的生活。坐擁石油財富,沙特皇室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2017年5月,正準備與川普會面的沙特國王薩勒曼。/ Reuters ? 據其皇室自己的數據,這一家族共擁有1.4萬億美元的財富,其中瓦爾德·本·塔拉勒王子個人財富凈值高達280億美元,位居福布斯富豪排行榜34位。 雖然沙特的普通民眾對于糟糕的政府有所不滿,但他們的怨恨很大程度上被錢所撫平:沙特政府發放的福利足以讓本國公民不工作的同時過上相對舒適的日子,而勞動力的缺口則可以由外籍勞工補充。 然而,在第一次石油危機的40年后,OPEC的好日子似乎走到了盡頭。 OPEC的囚徒困境 2014年上半年,OPEC其它成員希望繼續聯合減產,以維持十年來的高油價。不過,沙特卻想用價格戰擊垮新進入市場的頁巖油企業。 在拒絕了減產的建議后,沙特開足馬力,擴大生產,使得全球石油供應過剩,最終導致2014年下半年石油價格的崩盤。 巴西前任總統迪爾瑪·羅塞夫正在自己的彈劾辯論會上拿著一張2014年的石油價格趨勢表。/ Reuters ? 從2014年下半旬開始,國際油價開始暴跌。2016年1月,世界原油價格達到了2003年以來的最低點,每桶價格只有22.48美元。這一價格只有2014年6月油價的四分之一,更是只有2008年油價的六分之一。 在此后的一年半時間,國際油價一直處于低迷狀態,長期維持在40-50美元的價格區間內。 過低的油價最終還是讓OPEC成員抱團取暖。2016年9月OPEC和俄羅斯等產油國達成了聯合減產的協定,而減產總目標也基本達成。 但這一次OPEC的減產卻對國際油價基本沒有什么影響。2017年5月,OPEC宣布延長減產時間,國際油價不但沒有上漲,反而大跌數個百分點。 曾經顯赫一時,能讓西方強國服軟的OPEC已經無法繼續操縱國際油價了。 2017年5月,OPEC主席兼沙特能源部長Khalid al-Falih在第172次OPEC會議前接受媒體采訪。/ Reuters OPEC組織面臨著經濟卡特爾共有的囚徒困境:原油生產是一個寡頭化的市場,少數的生產者的產量增減可以影響到市場價格。 理論上,如果所有OPEC成員在博弈中選擇“合作”戰略,協同降低產量的話,那么全球油價勢必會因此而上漲,而所有參與合作的產油國都會因此而受益。 然而,對于每個產油國來說,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背叛”策略都是最優策略。若是其它國家都選擇了“合作”,國際油價因此而提高,這時一個產油國選擇擴大產量,不會對國際油價產生巨大影響,但是會使其增加石油收入,擴大收益。若是其它產有國都選擇了“背叛”策略,不控制產量,即使自己選擇減產,國際油價也不會出現上漲,反而會喪失一部分石油收入。 面對著這樣的激勵結構,卡特爾成員的共謀需要強力有的監督和強制機制,一方面明確參與者是否遵守了減產的約定,另一方面對未能執行減產的成員采取懲罰性的措施,確保所有成員真正地減少自己的產量。 一份發表于期刊《國際組織》的研究發現,OPEC的產量協定對于成員國產量的影響很?。簭?982到2010年的96%的時間里,OPEC成員國的總產量都超過了這一組織所設置的目標。 2016年的減產協定也不例外:參與協定的21個產油國里,只有8個忠實地完成了減產協定。OPEC第二大產油國伊拉克只完成了減產目標的65%,而加蓬、哈薩克斯坦和南蘇丹三國的產油量不降反升。 伊拉克巴士拉西南部,一名工人正看著煉油廠。/ Reuters ? 不過,OPEC總體的減產目標還是完成了,這都是因為沙特超量地削減了自己的石油產量。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其行為對世界石油市場有著極大的影響。 沙特的能力鼓勵了其它成員國搭便車的行為。在80年代,面臨著世界石油性的石油過剩和油價的下行風險, 1982年,OPEC決定協調成員控制產量,以維持高油價。雖然其他成員并不遵守減產協定,沙特還是將自己的產能下降到了1980年的三分之一水平。 但沙特也并不總是靠得住,有時它更愿意通過增加產量來占領市場。對于產油成本高達30美元/桶的委內瑞拉來說,更高的油價是唯一的利益所在。每桶石油成本只有9美元的沙特有時卻愿意在低價中用廉價石油占領市場。 歷史上,沙特阿拉伯就曾多次以大量增產的方式搶占市場份額。1986年,沙特大規模提高石油產量,用廉價石油淹沒了全球市場。最終,國際油價跌破了10美元一桶(42美加侖)。這讓石油為主要出口產品的蘇聯遭遇了經濟困難,最終間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80年代的美國加油站,當時普通汽油每加侖只要48.9美分。/ Wall Street Journal ? 2014年沙特再次孤注一擲地增產,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國際油價早已不是OPEC的囊中之物,而失控下跌的油價也反噬了曾經靠石油發家致富的產油國們。 低迷的油價困擾著經濟結構單一,長期揮霍無度,花錢大手大腳的OPEC成員國。OPEC成員的多數成員國無法在國際油價低于100美元/桶的情況下維持預算平衡,因此政府赤字開始膨脹。 經濟多元化程度較高的阿聯酋維持了3%的GDP增長率,但科威特、沙特的增長率只有2%不到,委內瑞拉更是出現了10%的負增長。 高油價逼出來的頁巖油 不同于上世紀70年代,傳統的產油國現在正面對著有所準備的對手,以及一個競爭更加充分的能源市場。 嘗到了石油危機的苦果,西方國家于70年代后期將能源安全問題提上了政策日程:他們無法放心地將自己的經濟命脈放在中東的石油王子手里。 1974年,在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倡議下,西方工業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IEA)。這一組織要求成員共同建立石油儲備,以應對石油供應的波動。按照這一組織2017年4月的數據,當前的石油儲備可以讓成員國9個月不用進口石油。 2017年6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Joseph Stiglitz在IEA大會上發言。/ Reuters ? 在用儲備以防不時之需的同時,西方國家努力開拓新的石油來源,以圖減輕對中東國家的依賴。曾經被忽視的阿拉斯加油田,北海油田和墨西哥灣的離岸油田得到了開發。雖然擁有更多成員國,OPEC組織的石油總產量卻從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0%下降到了40%。 為了實現能源獨立,歐美國家還在努力促進能源消費的多元化。從78年至今,美國和歐盟頒布了多項法案,扶持國內能源產業發展,對石油的替代品,如乙醇、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補貼,減少對石油的過度依賴。 能源多元化政策起到了效果。在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還是西方各國發電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那時的美國,15%左右的電來自燃燒石油,在法國和英國,這一比例更是高達30%以上。 如今,西方國家基本不再使用石油作為電力來源。而對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依賴程度則在逐漸上升。如今,美國有15%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20%的電力來自核能。在英國,來自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電分別占有20%,法國更是有70%以上的電都來自核電站。 位于德國米爾海姆-克爾利希的核電站。/ Reuters ? 頁巖油革命讓美國在能源獨立的路上邁出了最后一步。 頁巖油從油頁巖中提取的石油,相較于傳統石油,其開采成本較高。70年代,面對石油價格的上漲,美國的頁巖油產業曾經迎來了一波春天。但隨著國際油價的下降,頁巖油產業在80年代進入衰退。 進入本世紀,隨著石油價格長期維持在100美元的高位,頁巖油產業又成為了一個誘人的選項,吸引了擁有資本和技術的公司進入:從2005年到2014年,美國每日的石油產量增加了300萬桶。 嗅到了危險的信號,傳統產油國開始對新的挑戰者做出反應。2014年,石油生產成本低廉的沙特阿拉伯不顧其他產油國的反對,快速擴張了自己的石油產能,想用廉價石油把美國的頁巖油生產者趕出市場。 沙特的價格戰確實讓沙特奪回了市場,但也對自身和其它產油國的財政和經濟利益造成了嚴重沖擊。而對頁巖油產業,價格戰的作用是雙重的:技術落后,成本較高的供應者被趕出了市場,剩下的供應者卻在低油價面前被逼著改進技術,降低成本。 從2013年到2016年短短的三年間,美國頁巖油的生產成本從80美元一桶下降到了40-60美元一桶。今年六月,美國日均產油量約900萬桶,其中大約540萬桶都是頁巖油。 更為讓傳統產油國憂慮的是,美國頁巖油的成本還有下降的空間。2016年,在北達科他州的巴肯油田,頁巖油的開采成本實際上已經接近了伊朗的水平。但由于環保人士和原住民的抗議,原計劃的輸油管道項目在奧巴馬任內被推遲。沒有輸運管道,原油只能走鐵路,這種落后的運輸方式大大增加了石油的最終成本。 2013年,美國加州蒙特利頁巖區,正在工作中的鉆油機。/ Reuters ? 不過,比起環境問題,特朗普政府更加關心能源獨立和能源產業的發展。在上臺之后,特朗普立馬簽署行政令,宣布對這一輸油管道建設項目的支持。今年6月,這一工程已經部分建成,并開始商業化運營。伴隨著輸油管道的建成,美國終將生產出成本媲美中東的石油。 2005年,美國進口的石油占據了需求的65%。而現在,美國只需要進口22%的石油就能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美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的石油生產國,僅居于俄羅斯和沙特之后。 實現能源獨立對美國來說似乎是指日可待。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估計,到2020年,美國能生產自己所消費石油的90%,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石油就能補上剩下的缺口。 這一機構還給出了一個更樂觀的估計:若是國際油價恢復高位,或是頁巖油生產技術發展加速,那么美國將在2022年左右成為石油凈出口國。 在石油戰爭中,OPEC的生產者已經不是唯一重要的角色。他們既無法繼續壟斷市場,也沒有辦法再操縱石油,甚至對于成員的背叛也缺乏約束。 曾經叱咤風云的OPEC,如今已經淪為徒有其名組織。眼看著海灣王子們的宮殿起,如今,恐怕要眼看著宮殿塌了。 Robbie Eramer. (2017). Market Body Slams OPEC, Foreign Policy. Keith Johnson. (2016). U.S. to OPEC: Don’t Drill, Baby, Don’t Drill, Foreign Policy. Amy Myers Jaffe& Ed Morse. (2013). The end of OPEC, Foreign Policy. Matt Egan. (2016). U.S. energy independence looks ‘tantalizingly close. CNN. Matt Egan. (2017). Here comes the next wave of the U.S. oil boom. CNN. Tom DiChristopher. (2017). US shale oil output seen rising by 122,000 barrels per day in June to 5.4M. CNBC. United States Crude Oil Production. (2017). Trading Economics. Colgan, J. D. (2014). The emperor has no clothes: The limits of OPEC in the global oil marke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68(3), 599-632. ? Fattouh, B. (2007).?OPEC pricing power: The need for a new perspective. Sam Wilkin. (2017). OPEC’s Worst Cheater Will Get Harder to Ignore as Curbs Falter. Bloomgerg. Brian Wingfield &Samuel Dodge (2017). OPEC Deepens Oil Cuts as U.S. Shale Comes Back. Bloomgerg. ?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