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制裁”牌,就看歐盟跟不跟
作者 | 蒙蘇
針對美國聲稱要“將伊朗石油出口降至零”的言論,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將領穆罕默德·考薩里將軍回應:“如果他們要阻止伊朗出口石油,我們會讓石油無法從霍爾木茲海峽運出去?!?/strong>考薩里表示,“現在全球20%的原油要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世界需要這些石油。美國敵對舉措必將付出沉重代價?!?/span>
考薩里倒也不算危言聳聽。2011年底,美伊對抗局勢焦灼,伊朗便曾威脅封鎖石油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美國一“瘋”,伊朗就“封”。這樣的戲碼,他們演得不累,全世界人民也看累了。只是上次有歐盟跟“風”,這次只剩沙特、阿聯酋兩小弟跟著的特朗普,能瘋多久?
“光明之神”緊扼海上石油咽喉
“海上石油咽喉”“世界油庫閥門”,這樣的諢號足以證明霍爾木茲海峽在海上石油運輸中的地位。位于阿曼和伊朗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拉伯海,每天有1800萬桶石油從這里運向世界各地,約占全球海運石油的30%!每5-8分鐘就有一艘運油的輪船從此通過,它們可能過馬六甲海峽,駛向亞太、澳洲及美國西岸,可能經過曼德海峽,從蘇伊士運河到地中海,駛向歐洲及美國東岸,也可能從波斯灣到好望角,通過北大西洋駛向歐洲……
“霍爾木茲”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光明之神”。封鎖,意味著相當一部分石油消費地或將陷入黑暗。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軍事身影頻繁活躍于該地區,并且在巴林部署大量軍事力量。
若霍爾木茲海峽遭遇不可抗力而被迫關閉,也并不意味著波斯灣原油無法外輸,該地區的輸油管道便可以起到輔助作用。包括沙特的“東-西”管線、“布蓋格-延布” 液化氣管道、“伊拉克”管道,阿聯酋的阿布扎比輸油管道,黎巴嫩的泛阿拉伯管道,這些管道有的已滿負荷,有的處于關閉狀態,但無論如何,輸送能力都無法達到霍爾木茲海峽的日輸送量。
美伊對壘,“三桶油”難受
自美國和伊朗1978年反目之后,美國一直尋找機會制裁伊朗。40年來,美國、歐盟以及聯合國對于伊朗進行過很多次制裁,但只有2011年底至2013年那段時間,在美國與歐盟聯手制裁時,產量才出現明顯下滑。也是那時,中國油企受到影響,不得不“曲線買油”。
2012年1月4日路透社報道,在伊朗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后,中石化旗下的聯合石化從俄羅斯原油生產商Rosneft購買了兩船原油,每桶支付的價格比迪拜價格高出6.88美元。當時為彌補伊朗原油供應缺口,高價進口俄羅斯石油的同時,中石化還首次向越南石油公司PetroVietnam旗下貿易公司PV Oil購買了40萬桶原油,溢價相比布蘭特原油價格也高出7.5美元。
除了石油進口,中國“三桶油”都在上一次的美伊博弈中受到掣肘。資料顯示,自2011年伊朗緊張局勢日益升級以來,中石油推遲了在伊朗南帕爾斯第二期天然氣田的鉆探工程,中海油撤走了駐北帕爾斯天然氣田的項目人員,此外,中石化也延遲了在伊朗亞德瓦蘭油田的動工日期。
中石油、中海油為此也買了單。2011年12月18日,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宣布,由于中石油國際公司在開發南帕爾斯氣田第11區塊上一再延誤,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將對其處以罰金。同年10月,由于項目進展緩慢,中海油在海灣地區總額160億美元的天然氣田開發協議被伊朗方面叫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中亞區域經濟研究專家當時曾向媒體指出,中國與伊朗簽署的油氣合同已經高達約1200億美元(2012年初時),美伊兩國的政治博弈無疑將中資企業的在伊項目推向了“兩頭受擠”的境地。
“戲精”特朗普,這次唱多久?
特朗普的推特,一直以來都是全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通過個人媒體發布重大抉擇,甚至未經實質性的白宮內部辯論就宣布新決定,導致國會措手不及,是這位總統非常強烈的個人風格。
6月30日他在推特上寫道,與沙特阿拉伯國王薩勒曼通話后,沙特方面同意增加原油日產量,“可能增加200萬桶”,“以彌補供給差額……油價太高了!他同意了!”
7月4日他又發推特警告歐佩克:“歐佩克壟斷集團必須記住,油價正在上漲,而它們(歐佩克成員)幾乎沒幫上任何忙。要說它們做了什么,那就是把油價繼續推高。而美國一直為其中許多成員國提供保護,幾乎沒有要什么錢。雙方必須有來有往。馬上把油價降下來!”
與金正恩的會面,也把全世界媒體折騰個夠。先是毫無預警地突然宣稱取消,次日又改口說會見還可能繼續,終于見完了,最近又在推特發文稱,“我與朝鮮之間的對話非常順利。同時,在八個月的時間里,不會有火箭發射或核試驗”、“如果沒有我,我們現在已經與朝鮮開戰了”……
這么愛給自己加戲的總統,全球還是首位。
當然,美國一直是世界舞臺的中心。上一次(2011年底-2013年)對伊朗的制裁,歐盟各國政府都就禁止伊朗石油進入歐盟達成了初步協議,日本也考慮減少從伊朗進口石油和與伊朗央行的交易,以贏得美國對伊朗制裁的豁免權。不過這次特朗普更像唱“獨角戲”,不但沒有得到歐盟國家的回應,甚至直接引發英、法、德三國的直接反對。只有沙特和阿聯酋兩位小弟,向特朗普承諾如有需要可以提高原油產量。
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此前警告美國,不要退出伊核協議,否則可能引發戰爭。英、法、德多次表示反對廢除協議,并強調即便美方退出,三國仍將維持該協議。這樣的反應源于歐洲在伊朗有許多經濟利益,特別是油氣公司,伊朗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油氣田之一——南帕斯油氣田,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公司都參與開發。
正在歐洲進行訪問的伊朗總統魯哈尼,也在積極磋商伊核協議問題。路透社消息稱,歐盟議會通過支持歐洲投資銀行與伊朗的合作,出臺一項措施保護歐盟公司免受美國二級制裁,另外建議歐盟各國政府向伊朗中央銀行直接匯款,避免美國處罰。
今日,伊核問題其他五國外長在維也納與伊朗官員會晤,結果如何拭目以待。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