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IHS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共發現油氣田82個,已發現石油可采儲量10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1萬億立方米,累計石油產量200萬噸,天然氣1700億立方米。據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7年資源評價,未來孟加拉灣盆地可供勘探的石油可采資源量1200萬噸,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1.4萬億立方米。 ? 地質概述 ? 這里是恒河、格拉瓦里河、雅魯藏布江等著名河流的入???。 ? 這里溫暖濕潤、降水充沛,生長著美麗的珊瑚礁和茂盛的紅樹林。 ? 這里既有豐富的水產資源,也有可怕的氣旋風暴。 ? 這里是世界第一大海灣,孟加拉灣。 ? 位于亞洲大陸中部的孟加拉灣,在印度洋東北部,被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所包圍,但其實,它是北半球的“移民”。 ? 侏羅紀之前,孟加拉灣所在的印度板塊位于南半球,與南極板塊連在一起,即岡瓦納大陸。那時的南極大陸與如今白茫茫的景象不同,溫暖濕潤、植被豐富。直到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隨著岡瓦納大陸的破裂,印度板塊和南極板塊開始了“分手之旅”。晚白堊世開始,印度板塊一路向北漂,并逐漸向歐亞板塊和緬甸板塊俯沖,在板塊的擠壓碰撞中,喜馬拉雅山脈和印緬山脈開始隆升。劇烈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導致恐龍、菊石等生物類群大量滅絕。由于此時孟加拉灣所在的印度板塊與南極板塊越走越遠,孟加拉灣海水深度較深,生物遺體沉積速率較低,僅在海底沉積了少量的深海泥和動植物遺體。因此,孟加拉灣在白堊紀時期幾乎鮮有油氣形成。 ? 大約5500萬年前的始新世,隨著南極和北極冰蓋的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隆升,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引起孟加拉灣海洋和大氣環境發生劇烈變化,造成大量生物死亡。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和緬甸板塊不斷靠近的過程中,孟加拉灣海水由深變淺。水深不深,海水動能較小,生物遺體碎屑顆粒按輕重依次沉積。在印度夏季季風和冬季季風的交替作用下,孟加拉灣成為沉積的主要場所,其形成的鈣質軟泥和硅藻軟泥,成為油氣資源的重要來源。 ? 中始新世到早中新世(5000萬年前至3000萬年前)是孟加拉灣盆地沉積的重要時期。印度板塊與緬甸板塊、西藏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和印緬山脈迅速隆升,形成大量碎屑物質,經由恒河和布拉馬普托特河搬運至河口及陸架,形成恒河三角洲。這些碎屑物流在大陸坡和深海平原處沉積,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后形成世界第一大海底扇。有機質隨沉積物經歷搬運、沉積、再懸浮等一些系列過程后,尚未氧化分解的部分隨扇體沉積并快速埋藏下來。這些沉積在三角洲和淺水區的物質,經過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了天然氣。與此同時,深海沉積作用控制了深盆區,盆地東部廣泛出現深—淺海沉積環境。大量的沉積物為油氣形成和聚集創造出有利條件。(王亮亮) ? 專家解讀 ? 本期嘉賓: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吳義平 ? 問:孟加拉灣盆地資源為什么以天然氣為主? ? 答:來自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孟加拉灣盆地剩余資源以天然氣為主,主要分布于盆地東部及深海扇中上部。這里多氣少油主要緣于孟加拉灣盆地從生物類型、地層溫度到地質運動,均有利于甲烷菌繁殖、活動。首先,孟加拉灣盆地形成生物氣烴源巖的有機質為海陸混淆型,主要包括藻類及高等陸生植物,而形成油藏的有機質多為動物尸體;其次,孟加拉灣盆地的烴源巖處于有機質向石油轉化的初期階段,可使有機質迅速降解,微生物活躍;第三;盆地2000米至3200米深度的地溫為64攝氏度至85攝氏度,適合甲烷菌生存;第四,盆地地層沉積速率總體上由下至上逐漸增大,一方面高沉積速率有利于沉積有機質的快速埋藏,減弱其在淺表階段的氧化破壞,另一方面減少了上覆水體中不斷補給的硫酸鹽,利于形成促使甲烷菌大規模繁殖的還原環境;第五,孟加拉灣盆地由上至下的地層中,新近系整體為弱成巖階段,中新統處于中成巖半固結階段,上新統處于早成巖弱固結到半固結階段,巖石疏松有利于水介質中營養物質交換,促使甲烷菌大量活動。 ? 問:孟加拉灣盆地天然氣是如何分布的? ? 答:孟加拉灣盆地橫跨緬甸、孟加拉國和印度三國陸上及相鄰的海域,在盆地不同的構造部位,其天然氣海陸和深度分布有所差異。在緬甸陸上發現6個氣田,但其儲量規模很??;淺水區發現5個氣田,埋藏深度為2800米至3500米;深水區發現3個,埋深達到3034米至5306米。在孟加拉國發現氣田8個,其中5個位于恒河三角洲陸上,3個位于淺水區,氣藏埋藏深度為2800米至3800米,最深可達4117米。在印度淺水區發現氣田10個,其埋深相對較淺,一般為1170米至3767米,而深水和超深水區所發現的16個氣藏埋深一般為2000米至6575米,最深可達7100米。 ? 本版顧問:吳義平 技術支持: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全球油氣資源與勘探規劃研究所 ? 滄海變遷 ? 【晚碰撞期】 ? 中新世至今,喜馬拉雅山脈和印緬山脈快速隆升,孟加拉灣大部分地區的海退與緬甸地塊的構造抬升相互作用,大量的碎屑物質經由恒河和布拉馬普特托河搬運至河口及陸架,形成河流—三角洲沉積環境,沉積中心進一步向南遷移,其后經“無底大峽谷”由濁流將沉積物運輸至陸坡及深海平原,經過漫長的地質歷史形成世界第一大海底扇。 ? 【早碰撞期】 ? 始新世至漸新世,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和緬甸板塊俯沖,喜馬拉雅山脈和印緬山脈開始隆升,由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提供物源形成的孟加拉扇系統成為孟加拉灣盆地主體。晚期發生海退,形成陸架三角洲沉積。漸新世期間,印度板塊與緬甸板塊在北部結合,孟加拉灣基本形成。 ? 【漂移期】 ? 晚白堊世至古新世,印度板塊向北漂移,中部形成85度海嶺,與緬甸板塊隔海相望,形成了西部厚度大、東部厚度小的沉積格局。劇烈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導致許多生物類群大量滅絕。由于孟加拉灣總體上處于深海環境中,沉積速率相當低,因此在海底僅沉積少部分深海泥和動植物遺體。 ? 【裂谷期】 ? 侏羅紀前,印度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連在一起,叫岡瓦納大陸,早期處于溫暖濕潤的南半球,后期經歷冰川作用,在兩個板塊的結合部位沉積了冰漬巖和煤層。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岡瓦納大陸板塊間發生裂谷作用,印度板塊和南極洲分開。這個時期為孟加拉灣盆地發育前的孕育期。 ? 人文漫步 憑海臨風的穿越 ? 印度洋、安達曼海、孟加拉灣,這幾個當年只在地理課本上看過的名詞,因為來到緬甸、走進中緬油氣管道項目而愈發清晰起來。幾年間,行走在這片海陸相間之地,飽覽異域風情,眼見當地人的生活在時代變遷與古老傳統纏繞中一路走來。 ? 緬甸與中國目前最大的經貿合作項目就是中緬油氣管道,這是緬甸成功吸引外資的示范工程。孟加拉灣里的馬德島格外“上鏡”,數百米長的原油碼頭每個月都會迎來幾艘300多米長的海上巨無霸,高聳的明黃色卸油臂彎下身來主動與油輪對接,遠途而來的原油就可以汩汩上岸進入油罐了,通過管道向中國輸送原油,另一條管道輸送天然氣。這一油氣合作項目不僅給緬甸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也樹起了對外合作的風向標,皎漂、馬德島“人氣”越來越旺。 ? 馬德島是孟加拉灣里一座島,隸屬若開邦的皎漂縣。島上以前原始荒涼,隨著項目建設,數年間,水、電、路、信一應俱全,人們生活的變化可謂一日千里。而駕著獨木舟出海捕魚,仍是島民最為習慣的日常營生,如同農民的田間耕作。 ? 陸上皎漂的生活,當然更為豐富。早上的集市,人們在大大小小的攤位上出售自產的蔬菜和出海的收獲。菜不多,魚蝦也不大,自然是新鮮不過。攤主不叫賣,怡然抽著煙,應該是足以換來自己需要的其他日用品吧。路旁的早茶店或大或小,有的聚著三兩個涂著當地化妝品“特納卡”的婦女,有的則是桌椅成排,以下身穿著“隆基”的男人居多。 ? 自從用中緬管道天然氣發電后,皎漂占地利之便,成為若開邦首個24小時享受電力的地區。這在全國電力供應不到30%的緬甸,著實讓人羨慕。海岔深處,柳葉般的小船滿載著物資,卸貨后船身立刻就輕盈起來。岸邊兩排“商圈”,店里和門口擺著各種出售的日用品和食品,偶爾也有目光機警的小伙子賣光碟。臺球廳是年輕人聚集的好去處,室內打上幾桿比一比,轉而邁出門檻就是海邊的沙灘,把手機別在腰間,掖起“隆基”,在網前踢踢藤球也是酣暢淋漓。岸邊小碼頭來了漁船,卸下大筐大筐的海鮮,里面半尺長的蟶子和半臂之巨的皮皮蝦,自然都會賣出好價錢。 ? 皎漂因為“一帶一路”倡議而被國人關注,這也是中緬“人字形經濟走廊”設想一“捺”的終點,通過孟加拉灣,直通印度洋。皎漂港、皎漂經濟特區在縣長辦公室地圖上的規劃區域,已經被賦予極大的想象空間。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