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第一次運用其對原油市場的影響力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的OPEC通過限制原油出口,導致原油價格翻了近五倍。原油,這一關鍵商品價格的飆升加速了全球經濟陷入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中。
盡管那些娛樂大眾的經濟學家通常將OPEC描述為原油價格波動的主要推手,但事實上市場規律卻是擁有更強大的影響力,這一點在80年代的前五年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飆升的油價使得當時的消費者們不得不減少車輛的使用,降低原油的需求量。同時,OPEC影響范圍之外的生產商利用升高的原油價格,對北海、阿拉斯加北坡以及其他地方展開了新油藏的勘探和開發。
除前蘇聯外,其他非OPEC原油生產商在七十年代的前半段以每年1.7%的速度遞增。1975—1985年這十年間,該增長速率達到了4.1%。這主要得益于在先前低油價條件下無法啟動的一些項目的運行生產。
1980年夏天,西德州中級原油(WTI)價格達到了39.5美元/桶,折算到2015年大約為105美元/桶。但此時的OPEC發現自己的處境可謂是進退維谷。原油需求放緩,非OPEC和蘇聯原油產量上升,更要命的是OPEC內部的秩序也開始出現混亂。
一些成員國在他們的產量配額上做手腳,希望能夠分高油價的一杯羹。OPEC限制出口這一行為其實是自食惡果,不僅給消費者帶去巨大損失還刺激了競爭對手大規模生產。而后期OPEC在試圖維持這個策略時所做出的努力,則為它的成員國帶去了更多的問題。
為了保持油價的上升,OPEC將其產量從1980年的3000萬桶/天降至1985年的1590萬桶/天,其中沙特阿拉伯更是大幅削減了其將近2/3的產量(670萬桶/天)。
當油價在1980年到達頂峰時,OPEC收入超過了1萬億美元,而到了1986年,收入卻大跌到了2500萬美元,下降幅度超過70%。
盡管OPEC在努力地通過限制出口使油價穩定在高水平,但其他地區產量的增長卻導致了80年代前期WTI價格的實際下跌。
在這五年里,消費者的能源指數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表現低于同期的市場大環境。1980年6月至1982年7月,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了2%,而此時的能源股卻大跌了33%。
操控結束?
Ali Al-Naimi,沙特極具影響力的石油和礦產資源部長,他經歷了整個沙特王國試圖通過減產來刺激油價這一災難性的戰役。從中所得到的苦澀教訓促使沙特不再僅采用旁觀的態度對待原油市場。
相比于七八十年代,OPEC成員國之間的行動也不再完全鐵板一塊。例如,從2008起,OPEC聯盟不再為每個成員國設定生產配額,而是制定了總產量目標。
而在一些事件中,沙特都參與了協調,以確保油價不會上漲到會導致需求衰減或威脅到全球經濟的水平。當2008年夏天油價沖至了145美元/桶時,沙特動用了一些備用產能。沙特政府官員也指出國家將會開發新的油田,用以擴大原油出口量,滿足全球需求。
在2011年初,沙特也著手做了同樣的事情。當時由于利比亞內戰的爆發,導致該國的原油產量從160萬桶/天下降至不足10萬桶/天。為了平衡市場,沙特動用了其備用產能,使出口量從850萬桶/天提升至970萬桶/天。
要知道,許多OPEC成員國都只有少量的備用產能,因此幾乎不可能通過調整原油產量來影響市場的油價。而沙特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200萬桶/天的產能,這基本上占了整個OPEC聯盟有效備用產能的87%。
盡管常常被美國媒體污蔑,但OPEC所做也不過是希望維持現有油價水平的決定,他們不希望因為企圖操縱市場卻導致自己市場份額減少。這個決定讓一些專家和投資者感到震驚,很顯然他們忘了在80年代早期沙特得到的那些教訓和所交的學費。
人們常問,沙特不斷膨脹的財政赤字什么時候才會迫使政府通過減產來刺激油價增長稅收。一些專家甚至推測俄羅斯和沙特將會私下達成協定,削減他們的產量,驅動原油價格走高。但是過去的經驗表明通過減產來刺激油價只會加深沙特的痛苦,因為到那時候他們不得不向非OPEC生產商讓出他們的市場份額。
然而,當面臨美國頁巖油氣藏短時間內快速發展時,沙特發現自己又陷入了兩難之中:是選擇維持產量還是削減產量來求得油價的暫時穩定?
但現在看來,沙特不愿再重復80年代所犯的戰略錯誤了。這個國家在等待時機,等待低油價迫使高成本的供應商退出競爭舞臺,等待低油價刺激需求的上漲。
目前看來,這個戰略是起作用了。明年,非OPEC生產商預期面臨大幅度衰退,而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長速度已達到了十年來的最快速度。
但是盡管這樣,市場調控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一旦世界熬過了產量過剩的時期,WTI價格會恢復到一定的水平,原油的出口量會得到保證,由于全球產量下降造成供應不足的影響也會被抵消。
目前對原油市場的中期預測是低油價仍將維持一個較長的時期,保持在40美元~60美元/桶。然而疲軟的季節性需求會使油價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降至30美元/桶。由于沙特和OPEC都傾向于保持甚至輕微提高他們的原油產量,因此整個調整過程應該不會比上一次(從1986至90年代初)調整所用的時間更長。
何去何從?
雖然OPEC拒絕減產,但是OPEC的部分成員卻感受到了低油價帶來的壓力。日前,OPEC內部就爆發了爭執,部分成員國希望能夠支撐油價提高收入。在由伊朗、伊拉克和阿爾及利亞參與,伊朗、阿爾及利亞建議的OPEC長期發展戰略草案中,他們希望能夠確定一個價格底線,并重回OPEC的配額體制。
實際上增產的決定主要由沙特牽頭,支持者也是較為富裕的海灣國家。其他國家,包括委瑞內拉、伊朗、阿爾及利亞在內,卻一直抱有疑慮,并一直在呼吁削減產量。阿爾及利亞在草案中評論道,“OPEC需要為建立和保護價格底線做準備,并在低市場份額和高收益之間做出一個暫時的權衡?!?/span>
然而沙特卻表示,決定原油價格是市場,沙特王國并沒有對草案進行評價。
同時,伊朗還希望推動重建OPEC在2011年廢除的配額制度。目前OPEC的產量極限設在3000萬桶/天,但并沒有為每一個成員設定配額。伊朗認為這對市場的穩定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伊朗評論到:“有些OPEC成員國會根據他們的生產能力來提高產量,但卻忽視了總配額的限制?!?/span>
是否要重建OPEC配額體制將在12月4日各部長會晤時決定。但據OPEC消息稱,主要的核心海灣OPEC國家對體制的重建是持反對態度的。
OPEC未來究竟走向何處,讓我們拭目以待。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