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本周達成了自2008年以來首次限產框架性協議,OPEC宣布將把產量限制在3250-3300萬桶/日區間,凍/減產幅度在0.7-2.2%左右,同時給與伊朗,尼日利亞以及利比亞豁免權。值得注意的是,OPEC月度報告的產量公示有兩個產量:一個是場內機構調研評估出的OPEC產量(俗稱Secondary Sources),還有一個是OPEC成員國的官方提交的產量數據(俗稱Direct Communication)。這兩個產量數據的差別很大,因此談到凍產,首先需求明確的一點就是OPEC在11月底確定的最終凍產協議中是否有能力對各成員國的實際產量數據進行一個統計并以此作為凍/減產依據。
別傻傻盯著產量,真正對市場形成沖擊的是OPEC的原油出口量。因為OPEC的產量只有通過出口,這部分原油供應才算實質性的參與了影響全球原油基本面的供求交易,下圖為OPEC的實際出口增量數據。
上圖是Clipperdata公司統計的自2014年底至今的OPEC原油出口增量(數據基于clipperdata公司統計的OPEC實際原油出口裝卸數據)數據。從上圖可以很直觀地看到,OPEC自2014年12月份至今,原油出口凈增量幅度在300-350萬桶/日的規模,而正是OPEC的這個原油出口凈增量的存在,才使得油價雖然面對美國原油產量的一路衰減仍然被死死地釘在低位。因此,油氣君認為,只要OPEC能夠維持原油出口的高位,那么凍/減產即使不考慮伊朗,尼日利亞和利比亞的豁免權,也是一紙空文。為啥凍/減產之后OPEC還有可能維持原油進出口增量的高位?油氣君在此拿OPEC扛把子沙特舉個最直觀的例子:
沙特正在通過天然氣直接發電逐步代替原油直接發電以滿足沙特國內的能耗需求,通過天然氣發電,沙特僅今年暑期峰季就節省了約20萬桶/日的原油直接發電消耗。通俗地說,即使沙特砍掉20萬桶/日的原油產量 (這相當于OPEC按照Secondary Sources產量統計法的0.7%左右的減產),沙特也可以維持原油凈出口量的穩定。
說到沙特在本輪OPEC凍產會議所表現出來的的所謂凍/減產妥協,就不得不提到沙特在今年3/4月份最新投入運營的Wasit天然氣項目,該項目幫助沙特在今年暑期獲得了約20%左右的天然氣產量增長,同時大幅減少了沙特的原油直接發電消耗,見下圖。
上圖是Clipperdata公司根據JODI和WoodMackenzie公司的數據做的沙特直接原油消耗過去5年范圍/趨勢圖,方法同美國能源局EIA的天然氣周化報告所使用的5年范圍/趨勢圖一致。圖中的陰影部分是2011年到2015年沙特的原油直接發電消耗量,圖中的藍線是今年(2016年)最新的沙特原油直接發電消耗量。從上圖可以很直觀的看出,自從沙特的Wasit天然氣項目在今年3月份投入運營,從4月份起沙特的原油直接發電量的走勢就同往年相比出現了明顯的放緩。
此外,油氣君不得不提到的是,就從原油產量角度看,老奸巨猾的俄羅斯在9月份將產量相比8月份提升了約40萬桶/日的規模。如果俄羅斯在接下來維持這個產量,那么即使不考慮OPEC凍/減產協議對伊朗,尼日利亞和利比亞的豁免,單從OPEC + 俄羅斯的產量角度看:這個協議只不過保證了在不考慮伊朗,尼日利亞和利比亞的情況下,OPEC + 俄羅斯的產量維持在了當前產量峰值水平。那么如果考慮到美國過
去3個月出現的產量衰減停滯以及伊朗,尼日利亞和利比亞的潛在供應恢復,油氣君實在是看不出這個凍產協議對接下來的全球原油供求局面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
最后,油氣君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圍繞OPEC的凍產大會,場內更多體現的是技術面(包括基金的頭寸調整,市場投機情緒等)對油價的影響,而往往不容易直接反映對基本面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就比較容易出現價格同基本面的分裂,這個局面有可能一直持續到11月份OPEC的最終凍/減產方案的出爐。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