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年末觀察|扯一扯油氣業過去、當下和未來的那些事兒

年末觀察|扯一扯油氣業過去、當下和未來的那些事兒

當今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石油行業也不例外。近期,OPEC國家和非OPEC國家相繼就減產達成了一致意見,與2015年中期相比,這一系列原油減產組合拳,促使油價上漲了20%之多。隨著市場開始回調,為避免各大公司和投資者在新形勢下陷入困局,我們有必要回顧下過去幾年的油市,以大局觀冷靜思考行業的發展。

作者 | Chet Biliyok
編譯 | 白小明

短期內油價復蘇仍較慢

OPEC會議之前,油價始終無法突破上限,大多時候油價保持在53美元/桶以下,直到11月30日OPEC達成減產協議。

在最近6個月時間里,整個行業從業者逐漸開始意識到整體能源格局在不斷變化,需求峰值論逐漸成為主流。然而,行業每年需要大約500萬桶新生產的石油來替代產量的自然遞減,因此,自2014年12月以來,數千億美元投資的削減,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內將出現原油供應短缺的局面。

因此,鑒于行業近期的發展,此刻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之前對油價的預測。當前,減產協議對整個行業產生的影響仍余波未平,而美元的強勢可能打亂正在逐步復蘇的油價。

總而言之,180萬桶/天的減產額度,應該足以打破油價下跌供應過剩局面。如果從2017年1月1日開始,減產按計劃嚴格執行,那么如大家所愿,原油供需應該在2017年的某個時間點重新達到平衡,屆時全球石油供應剛好滿足石油需求。

IEA也非常認同“石油市場可能從產能過剩轉向產能不足”這樣的預判。然而,油價漲太多也不大可能,因為根據供需平衡關系,原油庫存將會越來越重要。雖然自8月份以來OECD國家的庫存水平一直在下降,但原油和成品油庫存水平仍然比五年前的平均水平高出3億桶,大量庫存會逐漸投入市場,抑制油價的快速上漲。諸多擔憂導致現在出現了一些保守的預測:直到2017年年底油價才會達到70美元/桶。

減產協議的背后

就供應面而言,協議仍然對沒有參與減產的OPEC國家開了后門。尼日利亞和利比亞這兩個OPEC成員國獲得了減產豁免,協議允許他們恢復因國內沖突而損失的產量。鑒于這兩國都將采取增產措施,可能將給市場增加100萬桶/天的原油供應,但前提是需要解決錯綜復雜的政治問題。

另外,北美油氣生產商已蓄勢待發,準備從減產中獲利。美國鉆機數量在5月觸底,如果油價繼續維持高于50美元/桶,重返油田的鉆機數量將會快速增加,特別是在二疊紀盆地。另外還有5000口已鉆完但未完井(DUC)的井,這一數字是鉆井數量較少的年份的2.5倍。相比典型的普通井6個月的完井時間,這些DUC井可以在數周內投產。

然而,由于油氣行業已經裁員25萬多人,導致許多人離開了油田選擇了其他收入較高的行業,因此受用工荒的拖累,完井率可能受到限制。由于裁員太快、太多,各公司現在將不得不承擔缺乏勞動力的惡果,這將大大阻礙他們利用油價上漲獲利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EIA仍預計2017年美國油氣產量將增加約40萬桶/天。

提到需求面,IEA最近將2017年的需求增長預測上調至了130萬桶/天,并修正了俄羅斯和中國需求的預測值。但預計中國的需求量將從2017年開始減少,全球需求增長率的變化似乎過于樂觀。中國利用低油價增加戰略儲備后,目前儲備量已經達到了容量極限。同時,中國也正在控制低油價下蓬勃發展的小型煉油廠,這也將阻礙原油需求的增長。

中國需求量的不景氣,加上庫存水平過高,以及減產豁免國將向市場增加供應,這些因素將共同延緩油價的復蘇。除非出現大幅供應中斷,否則油價將基本保持穩定。比如特朗普領導的美國政府撤出伊朗核計劃協議,以及重新實施制裁,都可能會造成供應的大幅減少。

但這幾乎不可能發生,因為其他協議簽署國,如俄羅斯和歐盟不太可能與美國站到一邊,特別是經過了一年的努力才達成了協議,而且之前就有批評家認為美國的做法不會奏效。事實上,道達爾和殼牌最近與伊朗簽署了協議,這為伊朗油田的未來發展鋪平了道路。因此,短期來看,油價上漲的上限已經形成。

氣候對油氣發展的影響

從長遠來看,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日益關注給油氣行業的發展蒙上了陰影。今年已是過去有記錄的17年中最熱的一年了。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永久性地超過了400ppm的心理極限,如果達到450ppm,溫度升高將超過2℃,氣候變化將不可逆轉。

最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北極氣溫在以全球氣溫升高速度的兩倍增長,11月份的冰覆蓋率比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18%,這將影響全球的天氣模式。因此,全球各國開始認真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目前,各國已承諾的巴黎協定已于10月份生效,此協議旨在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許多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正在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石油公司正越來越多地注意到這種不斷變化的能源格局,如果公司繼續按往常的方式經營,陷入財務困局的風險可能將越來越高。因此,在11月初,10家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共同宣布設立10億美元的基金,在未來10年投資碳捕獲和提高能效的技術。

許多人認為這一投資金額將是杯水車薪,但這一舉措仍然可以看作是一個好的開始。??松梨谝餐顿Y了碳捕獲技術,其將利用專業技術捕獲發電廠的碳排放;殼牌在碳捕集領域也有投資計劃,并于10月宣布其在加拿大的Quest項目在第一年的運營中就儲存了100萬噸二氧化碳,等同于25萬輛汽車的碳排放量。

隨著石油與其他能源的競爭日益激烈,歐洲主要石油公司,如殼牌甚至表示他們支持碳稅,這將對煤炭等污染更嚴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壓力。煤炭正面臨著來自多方的壓力,不僅是環境,還包括經濟壓力。大規模利用太陽能的成本已經下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使其在很多地方成為了最便宜的發電能源。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正持續下降,并且全球電網近期增加了很多可再生能源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經超過了煤炭發電量。而且,大量廉價的頁巖氣已成為煤炭業最大的競爭對手,所有支持化石燃料的政府舉措只會給煤炭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阻礙。

能源投資變化

對石油和其他化石燃料來說,最大的長期挑戰是資本市場的動向。在9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中,全球最大的私人投資公司(資產總額4.9萬億美元)黑石資本(BlackRock)表示,其將開始評估投資產品中的氣候變化風險。

比爾蓋茨與少數其他成功人士合作宣布設立能源創新風險投資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 Fund),資金總額為10億美元,旨在商業化改變行業的清潔能源技術。雖然這種嘗試以前就有過,但大都以失敗告終,最令人難忘的失敗案例是美國太陽能創業公司Solyndra。

但現在與之前最大的區別是,當前的投資者更在乎長期效應,而不是短期的回報。該基金并不保證項目的成功性,然而,重點是資本市場已開始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從長遠來看將會對石油工業產生不利影響。不過,石油工業仍然有一個王牌可打,因為事實上,大約一半的石油消耗用于了除能源以外的其他用途。

人類使用的許多產品的原材料都來自石油,包括您閱讀本文所使用的電腦和手機,其很多零件都是以石油作為原材料生產的。因此,在人類能夠可靠地利用生物燃料作為石化產品及化學原料的替代品之前,就算用量在大幅減少,石油仍是必需品。

如果從中期的角度來看,很多事情將變得非常有趣。許多公司已經能夠通過提高效率、削減人員,安全度過近幾年的行業低迷期。隨著行業加速復蘇,強強聯合也算是重塑公司的明智選擇,如GE油氣和貝克休斯的合并。

另外,雪佛龍和BP等跨國公司近期已經開始開展大型項目。Cenovus能源公司和加拿大自然資源公司等加拿大生產商近日自2014年以來首次批準了資本支出,預計到2020年將增加產量9萬桶/天。

鑒于這種樂觀情緒,殼牌CFO預測石油需求可能在未來5-15年達到峰值。根據殼牌的說法,這主要得益于效率的提高,特別是在OECD國家。OECD地區的石油消費量比2005年減少了9%,這種持續的趨勢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新興國家的需求增長。

電動車的沖擊

接踵而來的是,石油即將失去其作為運輸能源的壟斷地位。汽車工業正在向電動車(EV)方向發展,幾乎每家主要的汽車制造商都將開發或已經開發了自己的電動汽車模型,并將在未來五年內投入生產。

目前,電動汽車占全球汽車總量的1%左右,需求還相對比較低。然而,隨著在未來5年內購買者的選擇越來越多,下一代電動車有望單次充電運行200英里,這也將打消大眾關于續航的疑慮,因此,電動車的時代即將來臨。

在美國,首批銷售的單次充電運行200英里的電動汽車,即通用汽車閃電系列電動車(General Motor’s Bolt)于本月開始已經發貨。大眾對其評價比較高,明年特斯拉Model 3也將上市。目前這些電動汽車發展迅速,而且其售價也將在未來幾年下降,電池成本下降更多,隨著更多的電動汽車投入市場,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預計未來柴油動力汽車將受到沖擊,使用數量將會大降。

然而,大量生產柴油的煉油廠似乎也不用太擔心,卡車和船舶對柴油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但特斯拉等公司也正在嘗試制造電動卡車,并考慮將LNG作為替代燃料。目前全球LNG產能過剩,也在探索LNG的其他應用。即使是石油衍生品為主的航空燃料,其主導地位也面臨著生物燃料的挑戰,不過要持續供應所需的生物燃料量還需要至少10年時間。

除了美國,電動汽車也得到了其他地區國家強有力的監管支持,特別是在歐洲。10月,德國聯邦委員會(Federal Council)通過了一項決議,從2030年開始禁止內燃機,但目前還不清楚這項提案如何實施。同時,脫歐后的英國也將電動汽車作為重建其全球汽車制造基地的好機會。另外,特斯拉也準備在各地擴建電動汽車工廠,其他汽車公司也計劃在歐洲各地公路上安裝快速充電網。

而且,電動汽車正蓄勢待發,準備在新興國家市場大顯身手,就如同當年移動電話代替固定電話。中國目前已是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正在應對大城市的許多空氣污染問題。中國當前的情形非常適合發展電動汽車,而且這也受保護公眾健康的激勵。

人們在展望汽車制造業和石油工業前景時,存在兩個分歧點,一是對新興國家石油需求量的預計,二是類似共享乘坐服務和自動駕駛汽車等創新技術可能帶來的影響。一些汽車制造商預計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電動汽車銷售比例將占到40%,而石油公司預計到2035年,電動汽車銷售比例也不會到10%。無論哪一方預測失敗,代價都將是慘重的。

石油業未來展望

概括來說,石油行業正面臨著兩種趨勢的直接較量,即由于投資延遲導致的供應短缺和主要由電動汽車加速滲透帶來的需求量下降。最終,供應短缺會占上風,從而出現石油行業的最后一個繁榮期,然后將進入緩慢而不可避免的衰退期。碳捕獲技術的發展有望讓人們繼續使用化石燃料,同時還能進一步限制碳排放。

然而,這一技術最終不會成為主流,除了石油化工用途,石油將需要與其他能源形式直接競爭。石油巨頭們正在采取各種措施抵抗其他能源的沖擊。??松梨谝呀涐槍μ疾东@投資了燃料電池技術,殼牌已經將重點轉向了天然氣,同時也投資了碳捕獲領域,而道達爾公司已經進行了重組以成為一家綜合性的能源公司。其他公司要么也在朝這些方向努力中,要么仍在忽略這一巨大的潛在威脅。

油服公司、技術提供商和設備制造商也需要在不斷變化的能源環境中分清形勢,準確判斷??梢灶A測,能量存儲領域便是一大比較成熟的投資方向。除了電池,其他諸如壓縮空氣和低溫儲氣等儲能技術,可以利用從石油行業積累的專業經驗,平衡電力市場的供需關系。

隨著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在電網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在夜間或者無風的時候,非常需要儲能技術來提供能量。眾所周知,地球上基于陽光最大的能源形式就是存儲在地下的石油了??傊?,作為20世紀推動人類發展最重要的行業,石油工業未來必然將迎來各種挑戰。

英文原文請點擊 (展開/收縮)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甲基橙
石油圈認證作者
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長期聚焦國內外油氣行業最新最有價值的行業動態,具有數十萬字行業觀察編譯經驗,如需獲取油氣行業分析相關資料,請聯系甲基橙(QQ:1085652456;微信18202257875)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