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油市供應短缺新開端?未來30年有這三大發展趨勢

供應短缺新開端?未來30年油市有三大發展趨勢

《經濟學人》雜志著名編輯Henry Tricks稱,全球石油消耗量已接近拐點,但也不要期望石油時代在短時間內結束。石油行業的投資者們是否已做好準備,應對未來能源格局的新變化呢?

來自 | Economist
編譯 | 白小明

石油時代是一個不斷加速發展的時代。如果說煤炭推動了工業革命,那么石油則推動了內燃機、航空時代,并催生了20世紀與人類智慧無限可能性相關的許多理念,這些理念將人類送上了月球及更遠的太空。

改變人類生活的多數產品均包含石化產品成分,從口紅到CD播放器,從摩托車頭盔到阿司匹林。幫助人類獲得了更廉價食品的化肥,用于包裝的塑料,均是石油產品的衍生物。

可以說,石油改變了歷史。雖然在過去100年里,石油戰爭、石油沖擊和石油泄漏使全球很多地方變得滿目瘡痍,但即使在21世紀,石油的統治地位仍然根深蒂固。雖然其他形式的能源可能已經在大力發展之中,但整體來說,能源結構的調整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圖1)。

打破常規 探尋石油的未來

在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時期,石油占全球能源供應的峰值,達到46%。2014年,石油占比仍為31%,而煤炭為29%,天然氣為21%。相比化石燃料,快速增長的其他競爭性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總計只占1%。

下一場能源變革蓄勢待發?

如今,石油產品帶來的環境問題,似乎越來越成為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的一大威脅。

與所有曾主導全球能源的其他燃料一樣,石油可能也將面對其終結的那一刻。這樣的終結不是需求大幅減少,而是投資戰略轉向了尋找其替代產品,而非轉向尋找新的石油資源儲量。

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各國對氣候變化做出的應對措施。2015年在巴黎達成的氣候協定,旨在將全球溫度較工業化前的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也可能控制在1.5℃以內,一些人將這一舉措看作是正式向化石燃料宣戰。

然而,新當選的美國下一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卻對該協定非常懷疑,他將氣候變化問題視為一場“騙局”。但是,如果像歐盟、中國和印度等能源消費大國仍然致力于遏制全球變暖,那么所有的化石燃料將受到影響。作為全球能源形勢預測者,IEA表示,要實現將溫度升高控制在2℃的目標,石油需求必須在2020年達到9300萬桶/天的峰值水平,即略高于目前的水平。

在未來25年里,交通運輸所需的石油用量將大幅減少,它們將被電力、天然氣和生物燃料所替代。雖然還沒有巴黎協定的簽署國承諾如此嚴厲的行動,但隨著可再生能源和電池成本的下降,這種轉變似乎將變成大勢所趨。但任職投資機構的Bernstein表示,不管大眾是否相信氣候變化,從煤炭和石油向低碳燃料的轉變已勢不可擋,最終石油時代將終結。

很少有人懷疑,受這種轉變影響最大的化石燃料其實是煤炭。2014年,煤炭制造了全球46%的CO2排放量,而石油和天然氣帶來的碳排放量分別為34%和20%。天然氣相對清潔,很可能是最后的化石燃料。許多人認為,利用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發電,是改變全球能源格局的第一步。

目前,石油仍是能源行業最大的組成部分,也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每年出口貨值約1.5萬億美元,而且全球財富500強前十位的上市公司有一半都是石油公司,沙特阿美雖未上市,但早已是業內巨無霸。

石油不僅支撐著那些穩定全球地緣政治形勢的國家,同時也支撐著暴力和恐怖分子掌握的國家。而且,石油產品支撐著全球93%的交通運輸,油價幾乎影響著每一個人。

油市疲軟的全球性影響

近兩年,大家已經看到疲軟的石油行業對全球形勢造成的破壞。當去年油價跌至30美元/桶以下時,股市暴跌,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等石油生產國遭受了預算超支和社會動蕩之苦,一些美國頁巖氣公司陷入破產。但另一方面,油價下跌也有積極的影響,沙特阿拉伯已經開始計劃減小本國經濟對石油的依賴,并宣布將阿美公司部分私有化;其他中東產油國則熱衷于發展太陽能發電;一些石油消費國利用低油價來削減燃料補貼。

隨著大眾對全球變暖的擔憂成為主流,在危機中掙扎的西方石油公司,又背負上了新的債務。在美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紐約總檢察長辦公室,正在調查世界上最大的私營石油公司??松梨?,關于其是否已充分披露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可能對其巨大資源儲量造成的風險。

美國和歐洲的投資者都在對石油公司施加巨大壓力,讓其解釋如果氣候變化監管迫使世界擺脫石油,他們將如何管理業務。英國央行行長Mark Carney警告稱,能源轉型可能對金融穩定性造成巨大壓力,超過80%的化石燃料資源儲量可能被遺棄。油氣行業早前還在呼喊“鉆井,大量鉆井!”的口號,現在“還是讓石油留在地下吧!”這樣的呼聲也不絕于耳。

是“石油峰值論”還是“需求峰值論”?

從“石油峰值論”到“需求峰值論”,標志著石油行業一個巨大的轉變。在石油時代的大部分時間,全球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能源供應的安全性。殖民國家發動戰爭獲取石油,而后來由一些主要產油國成立的OPEC組織,目的在于保護其石油資源及提高油價。進入20世紀,當原油供應開始減少時,總會出現令人擔憂的“石油峰值論”。正如普利策獎獲得者、石油歷史學家Daniel Yergin所言,當前面臨的問題,已經從“我們什么時候用完石油?”變成了“我們還將繼續使用石油多長時間?對于“石油峰值論”,現在應該稱為“需求峰值論”。

雖然,在未來很多年,我們仍然需要石油驅動汽車、飛機和船舶,以及制造塑料。但從美國到中國,汽車排放標準正變得更加嚴格,大家的目標是使用更少的燃料,行駛更多的路程。大城市的空氣污染和擁堵現象正推動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尋找汽油和柴油等運輸燃料的替代品。像特斯拉、雪佛蘭和日產這樣的汽車公司,已經宣布了超長里程電動汽車的銷售計劃,補貼將高達約30000美元,從而使其更加經濟實惠。在世界各地,能源在GDP增長中的作用正在減弱。

分析人士指出,巴黎協定將成為全球減少CO2排放量的轉折點,全球石油消耗量可能最早于在本世紀20年代開始減少,這意味著油氣公司必須專注于容易開采的石油資源,如中東的石油和美國的頁巖油,而弱化復雜的、高投資且投資回收期長的項目,如北極、加拿大的油砂或深海項目。

然而,許多行業人士仍然不愿談及需求峰值論,他們不相信政府有政治意愿去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任何目標,比如減少碳排放的進度目標。在美國,他們甚至嘲笑,一個大量制造汽車的國家怎么可能立即擺脫石油。

沙特阿拉伯能源部長Khalid Al-Falih預計,在未來25年里,全世界每年仍需向石油領域投資近1萬億美元。石油專家指出,即使石油消耗量達到峰值,全球每年仍需更替產量高達500萬桶/天的枯竭油井,這一數量大約與美國在頁巖革命四年內新增的產油量相當。因此,石油需求量不會驟減(圖2)。

一些大型石油公司稱,未來他們將減少在石油方面的投資,而將更多資金投入到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和電池領域,世界可能“正處于石油市場最大供應短缺期的開端”。

英文原文請點擊 (展開/收縮)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甲基橙
石油圈認證作者
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長期聚焦國內外油氣行業最新最有價值的行業動態,具有數十萬字行業觀察編譯經驗,如需獲取油氣行業分析相關資料,請聯系甲基橙(QQ:1085652456;微信18202257875)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