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專注油氣領域
與獨立思考者同行

專訪殼牌CFO:資產剝離計劃進展、特朗普和油價走勢

BRITAIN-NETHERLANDS-EARNINGS-OIL-BUSINESS

2016年2月,殼牌以540億美元收購英國天然氣集團(BG GROUP,以下簡稱BG),成為全球最大的LNG公司和歐洲最大的能源公司。

這是過去十年能源并購市場上較為罕見的大宗并購案,是荷蘭皇家石油和英國殼牌2005年合并董事會以來規模最大的并購。

這項并購也導致殼牌債務壓力增加?!拔覀兺瓿蓪G的收購之后,在當今油價低迷的情況下(徘徊在40-54美元/桶這一區間),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降低成本,更好地管理投資、整合新舊業務、剝離約300億的資產?!?12月7日,殼牌集團CFO Simon P. Henry(以下簡稱Henry)在接受“清潔技術投資”專訪時表示?!斑@些措施到2020年將給公司帶來200億美元或更多的現金流?!?/span>

Henry介紹,殼牌目前有8大業務線,其中有4大成熟業務是正向的現金流來源,其主要包括煉油廠、油氣上游成熟業務、天然氣一體化業務和重油業務(在加拿大有相關部門)。其中,前三大業務每年可帶來50億美元的現金回報,重油業務每年可帶來10億美元的現金回報。

“我們有2個目前投資大于回報的成長業務,即深水油氣田和化工業務?!盚enry指出,殼牌還有2個需要長期投入的未來業務,即頁巖氣業務(主要在北美)和新能源業務(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領域) 。

Henry指出,為了推行我們的整體發展戰略,所有業務線每年能夠帶來的總體營收應該能夠超過200億美元,以支付每年150億美元的股東分紅,并實現資產負債表的平衡。當務之急是減少債務。

SimonP. Henry從2004年4月起擔任殼牌集團勘探與生產業務部的財務總裁,領導殼牌勘探與生產業務在全球各地的財務、計劃與供應鏈業務管理工作。他還兼任殼牌集團油氣儲量委員會主席,也是勘探與生產業務多個高層戰略、規劃和發展團隊的成員。

每年投給BG 250-300億美元

Q:年初你們收購BG,現在整合進展如何?

Henry:BG在天然氣領域非常成功,不但LNG做得很好,在巴西深海領域進行了投入,還在全球收購了油氣資產,涉足英國、哈薩克斯坦等地。2011-2014年,由于戰略實施不力而面臨挑戰,利潤未達需求,領導層變更,市場調低了對它的估值,股價下跌。

我們認為市場低估了BG的價值,考慮到BG的業務與殼牌的戰略高度契合,并且市值處于好的價位,兩家公司合起來之后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更具競爭力。所以,2015年,我們宣布與BG進行收購的談判。

那時油價還是60美元/桶,因此那時看上去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交易。然而,接下來9個月,油價跌至27美元/桶,那時外界對我們的收購有很多質疑,但我們獲得了相關政府的批準,包括中國政府的批準,于今年2月完成了收購。

由于我們與BG的領導層有很好的關系,在完成收購的8個月前,我們就開始進行整合。因此,從第一天起我們就開始創造價值了。

整合的效益已體現出來。2016年,合并帶來的資金收益為25億美元,這本該是2018年完成的,我們提前兩年完成。同時,由于合并而帶來了20億美元的成本節約,未來將增加更多價值。當前低油價的市場狀況也使得兩家的合并比預期更加迅速。因此,殼牌在這樣的低油價下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會處于較為有利的位置。

殼牌與BG合并后,比殼牌單槍匹馬,實力增強很多。我們相信在2017、2018會處于更加有競爭力的位置,尤其是油價已經回升至54美元/桶。

Q:你們對BG的投入有多大?

Henry:我們對BG的投入每年將達到250-300億美元。今年投入金額為290億美元,明年投入將稍微下降約為250億美元,BG給我們增加了約50億美元的資產,大多來自巴西和澳大利亞。

我們將在巴西投入20-30億美元,用于建設深海油氣的浮式生產裝置,這個投入將持續很多年。在澳大利亞的投入,主要是昆士蘭地區天然氣設備運營。

所以在這些方面,我們都有中國的合作伙伴,這對于中國也是非常重要的業務。因此BG的收購對于我們與中國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債務控制目標是在500億美元

Q:降低成本的具體的計劃是怎樣的?

Henry:我們正在執行降低成本的計劃。在2014年,我們預計并購BG的成本將達到490億美元,但現在看起來成本只花了400億美元,所以對我們來說已經有20%的成本降低了。一方面,我們采取的措施是精簡機構,這是向BG學習的東西;另一方面,在第三方供應鏈也降低了成本。在日常開支方面,我們已經節省了20億美元,比如財務和IT方面的節約。

當然,我們提高收益最主要的不是如何節省成本,而是我們有很多新的項目在投產,比如在巴西、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和哈薩克斯坦展開的項目。這些新項目給公司帶來1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其中三分之一來自BG。

Q:公司何時可以達到資產負債表的盈虧平衡?

Henry:殼牌的資產負債表目前看起來還是不錯的,我們的目標是把債務控制在500億美元。人們可以看到我們一直投資的力度比較大,真正幫助我們降低債務水平的不在于資產剝離和節省成本,而是新的投資項目發力并帶來收益。由于資本和信貸市場的運作模式,有一些短期降低債務的需求,所以短期會有資產剝離和減少投資,這也是大家密切關注的方面。在減少投資方面,我們已經在這樣做了,不會再有更多大幅度的減少了,所以大家最關注的是我們的資產剝離。

我們的債務主要是在美國和歐洲發的長期企業債券,平均期限8.5年,每年再融資的需求相對較低,2017、2018年相對高一些,每年約90到100億美元,不過我們今后9到12個月都沒有再融資的需求。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上有200億美元的現金流,非常健康,未來一年到一年半都沒有融資上大的風險,無論油價如何。

明年上半年將剝離不超過80億美元資產

Q:你在7月表示,殼牌計劃在今年內出售60億到80億美元的資產。目前完成了哪些出售?今年預計能完成多少?都是哪些區域的哪些類型的資產?

Henry:到目前為止,我們總體已經完成30億美元規模的資產剝離,預計今年還將完成20億美元的剝離額度。過去兩個月,我們資產剝離的進展順利,今年之前可能再宣布2個交易。

目前,我們主要剝離了下游領域規模較小的資產,比如在日本的資產和美國的油氣管道資產,在歐洲和澳大利亞的煉油廠和加油站業務,在加拿大的部分上游資產,在墨西哥灣和美國的部分深水項目。

去年我們出售了統一潤滑油業務,目前沒有更多出售中國資產的計劃,因為在中國的重心是增長。

英國有很多對我們剝離項目的報道,比如報道稱在英國一家上游企業會被剝離,還有在泰國新西蘭等地的資產,但這些我們都沒有確認過,盡管我們確實在與其中一些國家談。

明年上半年將對不超過80億美元的資產將進行剝離,也許不一定都會在上半年完成,但我們會努力推進。我手頭上有16筆交易正在進行,規模達到5億美元。每天都需要跟別人去談這些交易,這也是我當前工作的重點。

Q:英國脫離歐盟的決定對你們剝離300億資產的計劃有哪些影響?對你們的北海油氣田的出售有哪些影響?目前有買家愿意接手嗎?有傳聞說馬士基愿意出20億美元買,確認嗎?

Henry:英國脫歐對于我們的資產剝離計劃沒有太大影響,的確在英國北海地區有一些資產需要剝離,有一些有意向的買家,但這些買家并非傳統的買家。有一些私募基金和新型買家對此非常感興趣。投資者熱衷于在英國投資,很重要的一點是英國有穩定且一直在完善的稅務系統。油氣勘探領域成本非常高,因此投資者的決策常取決于稅收政策是否足夠合理以及成本是否足夠低。

我可以確認的是,的確與馬士基談過,但無法確認其他更多細節。馬士基已宣布將油氣業務分割出來,在結構調整之后,他們也在重新評估自己的投資計劃。

Q:資產剝離計劃面臨哪些挑戰?計劃如何應對?

Henry:主要的挑戰是油價低位徘徊,目前僅為54美元/桶。兩三年前感興趣的買家現在不感興趣了。三四年前,有很多來自中國、韓國、印度、馬來西亞的買家,包括大的國有企業,現在他們已不在買家之列。

目前市場上還有很多資金,但大家都持幣待購,等著價格到最低點再去購買,但我們不會在最低價時出售。不過,一個利好消息是,OPEC達成減產協議后,油價預計將有所反彈。

Q:特朗普曾表示要減少對美國頁巖油氣的開發限制,殼牌未來是否會加大在北美頁巖油氣資上的投入?

Henry:特朗普的能源政策還不明朗。他提出的一些能源政策并非聯邦層面的,而是州層面的政策,我們還需要時間去觀察他就任后的能源政策到底是怎樣的。

目前殼牌在美國陸上的頁巖氣投入是20億美元,在深海的油氣開采投入規模為20億美元,因此殼牌在美國有超過40億美元的油氣投資。如果特朗普就任后在陸上的能源政策會有利于油氣開發,我們有可能會增加投入,但也還不確定。因為目前全球其他地區的市場也很有吸引力。相比美國的能源政策,油價是決定我們是否投資的更重要因素。

更關注中國經濟走勢而非美國能源政策

Q:你對明年油價的走勢有怎樣的判斷?

Henry:從短期來看,我們要參考交易員在未來一年到一年半對于油價的觀點,從長期來看,需要參考經濟學家對于成本和未來經濟趨勢的相關分析。交易員告訴我們目前油價還是不錯的,未來一段時間油價還會在一定的區間內波動,這取決于OPEC的政策。

從長遠來看,未來三至五年,油價上漲的壓力還是很大的,除非全球經濟再次走低,對于能源的需求減少。但是我們更關注中國經濟的狀況,而不是更多關注美國的能源政策。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會對油價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全球油氣價格基本是由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拉動的。過去十年,中國的能源需求拉動天然氣增長的50%,拉動石油的增長超過50%。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是否還會這樣快速發展?這是需要我們持續觀察的。

目前中國拉動能源增長的勢頭還是很旺盛,汽車消費對于油氣的需求仍在增長,但工業領域對油氣的需求增長放緩了。目前對于能源增長推動最大的是印度,與中國形成有力的競爭。

版權聲明|文章來自清潔能源投資,作者王爾德&和佳,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甲基橙
石油圈認證作者
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長期聚焦國內外油氣行業最新最有價值的行業動態,具有數十萬字行業觀察編譯經驗,如需獲取油氣行業分析相關資料,請聯系甲基橙(QQ:1085652456;微信18202257875)
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白丝,国产成本人h动漫无码欧洲,成人无码影片精品久久久,亚洲一区无码精品网站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