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經濟研究和政府企業咨詢機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發布的一份跨度為2003-2016年的“各國制造業單位勞動力成本比較”研究報告稱:在單位勞動力成本方面,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優勢已縮至4%;如果將生產率納入考量范圍,美國制造業每單位產出所消耗的勞動力成本,遠低于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甚至比巴西等發展中國家還低。美國制造業成本下降,關鍵性成因是近年來由頁巖氣革命所推動的低價能源革命。
實際上,頁巖氣早在19世紀末就被人類發現了,但因技術原因,無法大規模商業化開采。改變這一局面的,是上世紀90年代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技術的突破和大范圍使用。2009年,美國取代俄羅斯成為全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近兩年,頁巖氣占據了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半壁江山(2007年這一比例僅為8%)。
2015年12月17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近期還表示可能在4月加息,頁巖氣和頁巖油使美國的各種能源、基礎原料成本和公用事業服務等生產要素價格形成了全球一流的競爭力。美國制造業呈現復蘇態勢,科爾曼、AMFOR、福特汽車、ET水系統、NCR等制造企業,陸續將生產線或工廠從中國轉移到美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南部地區—低價能源抵消了中國和印度勞動力成本低的競爭優勢,也抵消了德國和日本等制造業強國的勞動生產率優勢。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工業中化工、鋼鐵、有色等行業的競爭空前加強。貿易赤字的削減則進一步使得美國企業有效改善經常賬戶收支,進一步引發全球資本回流,從而促成美國制造業呈現長期結構性改進。更加強勢的美元時代的到來,其結構性背景就是美國頁巖氣革命帶來的制造業復蘇。
與中東石油富國不一樣,美國能源業并不“靠天吃飯”,不會陷入經濟學所說的“石油詛咒”或“能源詛咒”陷阱。這場能源革命的出現,固然與美國專業化政府的推動有關,更以美國大量中小企業的直接參與為基礎。為頁巖氣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米切爾能源開發公司(Mitchell Energy and Development),就曾是一家不起眼的油氣企業。在美國各州從事頁巖氣開采的眾多公司,幾乎都是小公司。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逐步取消對天然氣的價格管制,加之一直存在的土地私有制度,使得創業激情滿滿的小公司能輕而易舉地獲得由私人土地市場化轉讓的頁巖氣資源開采權。
知名財經媒體彭博社援引分析師Gregory Daco和Jeremy Leonard的分析稱,美國制造業的優勢包括雇員強大的生產率、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廉價的能源及龐大的國內市場。當然,物極必反,兩位分析師亦指出,美元走強會增大美國的出口壓力。如果美元繼續升值20%,則將削弱美國制造業的競爭力,并有利于其他制造業大國尤其是中國和日本。
即便如此,人口成本只是制造業成本的一部分,廉價勞動力亦是社會問題。對德國和日本等福利化發達國家來說,美國能源革命中的自由創新激情及其制度性保障,才是更應深感畏懼、并謙虛學習之處。而對中國來說,透過“中美制造業成本持平中的頁巖氣革命因素”需要思考的是: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原動力究竟何在?
版權聲明|稿件為時代周報原創,如需轉載請與原作者聯系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
- 趙寧
-
石油圈認證作者
- 畢業于南開大學翻譯專業。時刻關注油氣行業最新商業動態,以國際權威網站發布的新聞作為原始翻譯材料,致力于為您提供國際油氣行業最新商業消息,讓您緊跟油氣行業商業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