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中心的變化和人口增加,石油和天然氣需求將繼續穩步增長,與此同時生產也在不斷增長,但生產增長的地方未必是未來幾年內能源需求最迫切的地區。
編譯 | 子衿
世界石油和天然氣供需來源正在發生變化,國際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商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il & Gas Producers-IOGP)近日發布報告,對此進行了分析報道。其中,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是新能源格局的催化劑。
隨著全球人口中心的變化和人口增加,石油和天然氣需求將繼續穩步增長,與此同時生產也在不斷增長,但生產增長的地方未必是未來幾年內能源需求最迫切的地區。
在這份報告中,IOGP使用生產指標(Production Indicator-PI),來衡量一個地區的自給自足程度(和出口潛力)。PI高于100%,就意味著該地區的產量超過了自身需求并能出口;PI低于100%,則意味著需要進口。
來自IOGP全球生產報告的數據顯示,就供需平衡而言,這些地區可以分為三個組:歐洲和亞太地區為凈進口地區; 中南美洲和北美為自給自足的地區; 非洲,獨立國家聯合體(獨聯體)和中東為凈出口地區。
1.非洲——石油
石油產量萎縮,但仍然能滿足需求。
報告顯示,盡管非洲仍能出口石油800萬桶/日,這占其產量的一半,但由于當地需求的穩步增長和本土生產的萎縮,其出口潛力從2006年的每天700萬桶減少到2016年的400萬桶,石油PI指標已經從2006年—2016年的344%下降至200%。
最初,北非是非洲石油生產中心,而利比亞在主要參與者中遙遙領先。然而,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數量上,尼日利亞開始呈現出與利比亞競爭之勢,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超過利比亞。目前,尼日利亞仍然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占非洲石油產量26%;與之產量最為接近的分別為安哥拉以及阿爾及利亞,他們的石油產量分別占非洲的23%和20%;而以前多產的利比亞石油產量幾乎為零。
就需求而言,埃及遙遙領先,其次是南非和阿爾及利亞。然而,需求增長最顯著的是來自非洲其他地區,特別是東非和西非的經濟發展,尤其有助于推動對石油需求的增加。一些國家的政治進步穩定也促進了更大的信心和繁榮,而這無疑會產生對石油更大的需求。
總體而言,自1965年以來,區域石油需求增加了7倍。最近,2005年至2015年的增長率為2.9%。自2006年以來,需求增長了35%。
非洲的石油產量仍有很大潛力,尼日利亞、安哥拉和阿爾及利亞這三大石油生產國擁有超過950億桶的探明儲量。一旦利比亞回歸穩定,這個非洲曾經最大的產油國將能夠動用480億桶已探明儲量。
2.非洲——天然氣
非洲天然氣需求超過產量。十年來,非洲的天然氣產量指標從215%下降到150%——這可能意味著到2030年該地區將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區。
在過去的十年里,非洲的天然氣產量已經停滯不前。與此同時,天然氣需求增加了50%,大大降低了該地區的出口潛力。2006年,非洲能夠出口超過一半的天然氣,而現在這個潛力已經下降到三分之一。
非洲擁有超過500萬億立方英尺的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阿爾及利亞、埃及和尼日利亞為三個主要的天然氣生產國。
上世紀90年代,阿爾及利亞占非洲天然氣產量的70%。2000年以后,埃及和尼日利亞加入了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國行列。今天,阿爾及利亞仍然是非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占該地區產量的44%,尼日利亞和埃及的產量約占20%。
盡管非洲的總體產量保持不變,但非洲本土天然氣的需求仍在增長。自2006年以來,埃及的天然氣需求增長了40%以上,使其成為天然氣需求最高的非洲國家,占該地區需求的37%。而阿爾及利亞以29%位居第二。
由于意識到該區域內對天然氣的需求不斷上升,主要生產國已成功地吸引了勘探投資,為該地區帶來了一些積極的結果,尤其是在阿爾及利亞。
3.亞太——石油
亞太地區的石油PI下降至24%,為有史以來的最低點,這意味著該地區四分之三的石油必須進口自其他地區。
20年前,中國的需求量還比較低,85%的需求能夠靠自己生產解決。該地區還有其他幾個主要產油國,包括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然而,其中并沒有石油日產量超過100萬桶的國家。越南和泰國是較小的石油生產國。
30多年來,該地區對石油的總體需求急劇上升。由于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中國成為石油需求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是該地區最大的石油消耗國,占該區域總需求量的38%。其次是印度(13%),緊接著是日本(12%)和韓國(8%)。日本曾經是該地區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但在2002年被中國趕超,并在2015年被印度超過。
作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引擎,亞太地區正日益推動全球石油的需求。由于經濟強勁增長,2017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石油進口依賴度上升了67.4%。由于油價下跌,經過兩年的國內生產下降,石油生產商將加大資本支出,以提高產量,以應對2018年的價格回升,保持穩定。
中國面臨的挑戰可能來自更嚴格的環境和安全,這是一個新時代的增長模式,注重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4.亞太——天然氣
亞洲天然氣需求增長刺激了生產增長。
在天然氣PI為80%的情況下,亞太地區每年1 / 5的天然氣需要進口——約1500億立方米。
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太地區才能夠滿足其100%的天然氣需求。隨著需求的顯著增長,特別是在中國,PI指數從1996年的99%下降到2006年的90%。
由于對勘探和開發的持續投資,加上技術的改進,亞太地區在過去十年中天然氣產量每年增加4.1%。增幅最大的是中國(10%)和澳大利亞(7%)。中國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其次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盡管中國是該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但其消費仍超過其生產能力。中國需要將所有的天然氣用于國內市場,而澳大利亞(PI: 221%),馬來西亞(PI 172%)和印尼(PI: 185%)的天然氣卻可以出口??偟膩碚f,中國占亞太需求的30%。日本是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占總需求的15%。
從歷史上看,日本是該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用戶,但在2009年被中國取代,如今中國消耗的天然氣是日本的兩倍。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基斯坦、韓國和泰國緊隨其后,占該地區的天然氣消耗量的5%到7%之間。
5.獨聯體-石油
獨聯體石油PI達335%,其石油產量是其石油需求量的三倍多,并已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地區。
在蘇聯時期,獨聯體國家的石油產量只有約三分之一可以出口。如今,獨聯體的出口潛力已上升至235%,即每天約1000萬桶。按價格為50美元/桶來算,這將產生每天5億美元的收入,而強勁的出口源于生產增長和本地需求大幅下降。
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個地區像那些組成蘇聯的國家那樣,經歷了如此多的政治和社會動蕩。
毫無懸念,這對該地區的石油生產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到目前為止,石油的主要來源是俄羅斯。該地區的其他主要石油生產國是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
1987年,在蘇聯解體之前該地區每天石油產量達1260萬桶。而此后,獨聯體花費了20年的時間才達到此前的生產記錄。自那時以來,它每天產量高達1410萬桶。與現在一樣,1987年的大部分產量都來自現在的俄羅斯。
俄羅斯占世界石油儲量的15%,并且其石油產量占該地區總產量的80%。哈薩克斯坦是獨聯體國家中第二大生產國,占12%,阿塞拜疆占6%,排名第三。
與生產相反,該地區的需求從未真正從蘇聯解體后的蕭條中恢復過來。從7個國家看,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需求下降最為顯著。俄羅斯的需求從每天500萬桶減少到2002年的250萬桶,現在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需求量恢復到每天320萬桶,占該地區需求的77%。
6.獨聯體——天然氣
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地。
獨聯體天然氣PI穩步增長。1986年,這一數字為117%,10年后,這一數字為121%。2006年為129%。如今其天然氣PI高達140%。
獨聯體地區每年能出口超過2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地。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持續的高產量推動的,并因地區需求衰退而加劇。
正如石油生產受到蘇聯解體的影響一樣,獨聯體的天然氣生產也是如此。在蘇維埃政權末期,該地區的天然氣產量超過了7000億立方米。到1997年,它已經下降到只有6050億立方米。然而,復蘇相對迅速。自2004年以來,獨聯體的天然氣產量已超過7000億立方米(2009年除外,那一年是全球經濟衰退最嚴重的一年)。過去5年,獨聯體的產量已穩定在7500億立方米以上。
在獨聯體天然氣生產國中,俄羅斯位列第一,占該區域天然氣產量的76%。土庫曼斯坦緊隨其后,占9%,而烏茲別克斯坦則以8%名列第三。2016年,世界上六分之一的天然氣產自俄羅斯。
這使俄羅斯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在其國內,天然氣也是俄羅斯的主要燃料,占主要能源消耗的50%以上。
獨聯體的天然氣需求達曾一度高達6320億立方米。1997年,它的產量驟降至5000億立方米以下, 2007年天然氣需求部分恢復,能夠達到6000億立方米,此后一直在穩步下降。2016年,獨聯體的天然氣需求量下降到5470億立方米。俄羅斯聯邦作為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占了獨聯體總天然氣需求量的72%。烏茲別克斯坦占10%,土庫曼斯坦和烏克蘭各占5%。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各占3%。自2008年以來,由于與俄羅斯的持續沖突,烏克蘭的需求急劇下降一半。
7.歐洲——石油
在其石油PI指數為25%的情況下,歐洲石油消費中有四分之三是依靠進口。從21世紀之初,歐洲石油產量就開始下降,但其剩余儲量潛力仍然巨大。
在20世紀60年代,歐洲是主要石油進口地之一。那時,其PI為10%,羅馬尼亞是直到1970年代中期才成為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然而,繼1973年的石油危機之后,北?;顒又饾u發展,標志著挪威和英國成為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并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將歐洲的PI提高到40%以上。
事實已經證明,北海是上游行業巨大的成功案例之一,挪威和英國的生產通過高度創新的開采技術延續了數十年。即便如此,由于儲備逐漸枯竭,在本世紀之初日產量達到600萬桶的高峰之后,其石油產量逐漸下降。如今,歐洲的產量約為每天300萬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洲的石油需求一直徘徊在每天約1400至1600萬桶。2016年,整個歐洲的石油需求增長約2%,2017年的數據也呈現類似趨勢。最大的地區消費者是德國(16%),英國(11%),法國(11%),西班牙(9%)和意大利(9%)。
如今,丹麥和挪威是僅有兩個生產超過需求的歐洲國家,允許石油出口。挪威作為歐洲地區最大的生產國,可以出口的石油量是本國需求量的8倍。大多數其他生產國——包括排名第二的英國——仍然繼續進口石油,以滿足需求。
8.歐洲——天然氣
隨著進口需求的增加,歐州國家和其供應商之間的相互依賴將會增強。
在過去十年里,歐洲的天然氣PI指數一直徘徊在50%左右,結束了之前的持續下降時期。
荷蘭擁有龐大的Groningen油田,直到上世紀90年代,它一直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英國在2004年逐漸領先,但兩年后被挪威取代,挪威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天然氣供應商。直到今天,挪威仍是歐洲主要的天然氣生產國,在2017年向該地區供應1240億立方米(歐洲產量的50%)。英國和荷蘭緊隨其后,占該地區產量的27%和17%。
從1970年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洲對天然氣的需求大幅增長。在經歷了幾年的急劇下滑后,2014年天然氣需求開始在大型消費國中復蘇。
截止2016年,德國仍是該地區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占該地區需求的17%,其次是英國,占16%,意大利占13%。在2014-2017年期間,所有大型消費國的需求都有所增長。歐洲的一半庭都有燃氣供暖,許多歐洲國家對工業原料、電力和運輸的需求都非常強勁。
由于歐洲一半的天然氣需求由進口來滿足,該地區很幸運,能夠依靠世界一流的進口基礎設施和完善的內部能源市場框架。此外,歐洲能源需求也得益于其頂級油氣公司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力。
9.中東——石油
中東石油生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第一次商業發現是在現在的伊朗。從那時起,該地區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產地之一,約占世界已探明儲量的48%。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占世界石油總量的35% – 據統計,由于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阿曼和阿聯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創紀錄產量,中東目前的石油日產量已達3200萬桶??仆睾涂ㄋ枎缀醮蚱屏俗约旱氖蜕a記錄。
總的來說,2016年該地區生產增長率為5.7%(每天170萬桶),使中東再次成為世界最大石油產區。
在需求方面,沙特阿拉伯不僅是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它也是該地區迄今為止最大的消費者,占地區總消費量的41%, 是伊朗消費量的兩倍。自1996年以來沙特的石油需求增加了三倍。
該地區其他國家,卡塔爾需求增長顯著,卡塔爾過去十年的石油消費量增長了一倍多。阿聯酋的經濟增長同樣驚人,其石油消耗是卡塔爾的三倍。
10.中東——天然氣
中東天然氣PI為125%,能夠滿足當地的所有需求,同時還能服務于出口市場 ,出口主要面向亞太地區。在卡塔爾天然氣流入之前,中東地區PI為110%??ㄋ柼烊粴獾募尤雽⒃摰貐^天然氣PI指標提升至134%,但由于本地需求增加,隨后又開始下降。
事實上,只是在過去的40年中,中東才開始大量生產天然氣。此后的增長一直很戲劇??傮w而言,在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間,中東地區天然氣產量每年增長7%。目前該地區約占全球天然氣產量的18%。伊朗是該地區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其產量不斷增長,占該地區產量的三分之一??ㄋ柧o隨其后,占28%,沙特阿拉伯占17%,名列第三。
鑒于可利用的資源和基礎設施,天然氣已成為中東地區消費的首選燃料。在2016年的能源組合份額中天然氣創下了51.5%的記錄。20多年前,伊朗在天然氣需求方面超過了沙特阿拉伯。自此,伊朗的天然氣需求增加了五倍,占該地區需求的39%。沙特阿拉伯以21%的消費量緊隨其后;阿聯酋占15%。
值得一提的是,卡塔爾的天然氣PI為434%,天然氣產量超過該國需求的4倍。這使得卡塔爾成為領先的天然氣出口國,使其尤其關注國外的液化天然氣運輸??ㄋ柲壳笆鞘澜缟献畲蟮囊夯烊粴獬隹趪?,這一地位可能將持續一段時間。
11.北美——石油
盡管北美石油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但北美的石油產量指標仍然保持高位,石油PI僅在八年時間里就從55%上升至81%。
美國是該地區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其石油PI從十年前的33%增長至63%??梢哉f,美國是北美石油產量的基石,占該地區總產量的三分之二,其次是加拿大和墨西哥。
在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產量經歷了數十年的下降,2007年產量恢復并穩步增長,達到了最近的歷史高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技術進步和頁巖開發的成功。
雖然加拿大的產量要少得多,但仍不可小覷,其每天的產量超過400萬桶。這使加拿大與阿聯酋、伊朗和伊拉克等中東地區國家處于同等重量級。在過去的十年中,加拿大能夠增加三分之一以上的產量。
相比之下,墨西哥的產量在本世紀初達到頂峰后,由于一段時間的經濟停滯而逐漸減少。2007年前后,加拿大的石油產量超過墨西哥。
需求方面,美國占據該地區的大部分 – 甚至是全球的大部分石油需求。因此,世界上任何地方生產的石油,四分之一最終銷往北美,其中五分之一在美國消費。美國占北美石油消耗總量的82%,加拿大占10%,墨西哥占8%。
12.北美——天然氣
北美天然氣自給自足,天然氣PI達100%。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北美已經能夠提供其所需的大部分天然氣。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北美天然氣需求增加了75%,來自美國和加拿大頁巖的天然氣在滿足其大幅增長的需求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為該地區的領頭羊,美國已經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毫無疑問,這一進展要歸功于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等技術創新,把以前難以進入的油藏帶入商業化開采。據美國石油協會(API)稱,美國天然氣產量至少還可以維持一個世紀- 每年帶來約3850億美元的經濟收入。
在加拿大,從1987年到1997年的十年里,其天然氣產量增長了100%,達到了1500億立方米。
由于美國變得更加依賴加拿大天然氣來滿足其需求,刺激了加拿大的天然氣出口增長近四倍,從而進一步拉動加拿大的天然氣生產增長。此后,隨著美國通過不斷增長的頁巖氣產量滿足進一步增長天然氣需求的,加拿大的產量已穩定在這一水平。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占北美總量的5%,產量為470億立方米,比10年前減少了近五分之一
在全球天然氣需求總量中,北美占27%,僅美國就消耗了全球22%的天然氣。2016年,美國天然氣需求量約為7,800億立方米。從整體上看,這比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亞太地區的消費都要高。
相比之下,2016年加拿大的需求量僅占全球需求的3%,墨西哥占2.5%。
無論是出于滿足本國內部需求的目的,還是用于出口,美國和加拿大正在利用技術創新來進一步提高天然氣產量。隨著兩大主要生產國的新液化天然氣出口設施的發展,該地區有望成為世界上其他不能實現天然氣自給自足地區的主要天然氣來源。
13.中美洲&南美洲——石油
自十年前以來,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每天高達700多萬桶。最新數字是750萬桶/天。目前由委內瑞拉和巴西兩個國家主導中南美洲的石油生產。傳統上,委內瑞拉是南美最大的生產國。其石油儲量(占世界總量的18%)超過了沙特阿拉伯。但近年來的政治和經濟不穩定已經嚴重影響了石油生產。
2005年,委內瑞拉的日產量為330萬桶。到2016年,減少到每天240萬桶。一方面是委內瑞拉的產量下降,另一方面是自1985年以來巴西一直在大幅增長。2016年,巴西的日產量達到260萬桶,地區份額達到35%,使其首次成為南美洲第一大生產國。
該地區的石油需求呈上升趨勢。同樣,盡管最近巴西經濟出現了下滑,但巴西的加速繁榮是顯而易見的?,F在,巴西在中美洲和南美的需求中占據了最大份額。委內瑞拉經濟相對脆弱,在總需求中所占份額下降??傮w而言,自1970年以來,該地區的需求增加了四倍。
20世紀80年代該地區供應和需求首次趨同。當時,中南美洲作為石油出口國的地位岌岌可危。不久之后,新的勘探和生產投資(主要在巴西和哥倫比亞)加上委內瑞拉的經濟復蘇,彌補了這種情況。中美洲和南美洲再次成為主要出口國,為出口國創造大量收入,同時滿足日益增長的本土需求。
然而,最近,隨著該地區整體繼續增長更加繁榮(除委內瑞拉之外,由于缺乏投資,生產也受到影響)生產和需求再次接近趨同。
是否會出現類似的投資和生產增長,還有待觀察。與此同時,現有油田的產量正趨向于每年減少6%左右。
14.中美洲&南美洲-天然氣
自1970年以來,中南美洲的天然氣產量穩步上升。直到2000年前后,阿根廷和委內瑞拉這兩個國家是最大的生產國。不久之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也成為競爭對手。
除了前三大天然氣生產國外,最近其他國家也開始加入天然氣生產隊伍中,以供應當地市場需求。2000年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的天然氣產量占該地區65%以上,但這一比例在2016年已經下降到40%。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和秘魯都已成為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國。
自2000年以來,由于該地區供應的增加和對新發展的投資,該地區的天然氣需求急劇增長79%。
自1970年以來,中美洲和南美洲對天然氣的需求增加了12倍。阿根廷在天然氣消費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占總需求的29%。巴西和委內瑞拉各自占21%。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