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最新通知:
3月15日,教育部人事司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宣布了教育部黨組的任免決定,孫友宏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鄧軍不再擔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教育部人事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負責同志出席會議。
官方簡歷顯示,孫友宏,男,1965年7月生,1987年6月入黨,1990年7月參加工作,長春科技大學探礦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
孫友宏于2001年5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學建設工程學院副院長,2008年11月至2015年9月任建設工程學院院長,其間兼任“國家潛在油氣資源(油頁巖勘探開發利用)”產學研用合作創新基地辦公室主任,后于2015年8月任吉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孫友宏在油頁巖地下原位裂解技術領域,研發了三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下原位轉化技術,它們是:近臨界水地下原位轉化技術、局部化學反應法原位裂解技術、高壓—工頻電加熱原位裂解技術,它們已成功地在實驗室內實現了產油和產氣。孫友宏特別是針對中國特殊的油頁巖埋藏特點,研究了一種更高效環保的新技術TS-A法,并在吉林省農安縣開展油頁巖原位裂解先導試驗工程,取得明顯效果。
為滿足我國地殼探測工程的需要,孫友宏采用了“改造成熟技術——自主研發核心技術—— 集成關鍵技術”的創新思想和科學理念,由吉林大學自主設計、四川宏華石油設備有限公司制造生產的我國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鉆探設備——“地殼一號”萬米鉆機于2011年通過國家驗收。孫友宏自主研發了“地殼一號”萬米鉆機配套的全液壓頂驅、自動送鉆系統和鉆桿自動處理系統等核心技術,大幅度提升“地殼一號”鉆探平臺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地殼一號”標志著我國地學領域對地球深部探測的“入地”計劃取得重大階段性進展,使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為解決硬巖鉆進技術難題,孫友宏首次提出將仿生耦合理論與技術應用到鉆頭設計中。仿生耦合理論是向自然界生物學習抽象出對科學技術具有指導意義的原理,是仿生學理論之一。他從材料、結構和表面形態入手,結合仿生耦合技術進行鉆井鉆頭的科學研究。通過大量現場試驗表明,仿生鉆頭的效率和使用壽命得到較大提高。
此外,孫友宏還首次提出仿生自再生理念。通過對土壤動物長期觀察發現,不管土壤動物在土壤中如何工作,其皮膚和爪趾能始終保持完好,原因在于土壤動物的皮膚和爪趾在磨損或蛻皮 后還能繼續生長,具有自再生的功能。這一發現對從事鉆探工作的研究人員來說意義重大。
為解決陸地凍土帶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樣技術難題,孫友宏研發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識主權的冷鉆熱采天然氣水合物技術,突破了國外對我國水合物鉆探取樣技術的封鎖,在孔底冷凍取樣 技術和脈沖蒸汽熱采技術方面為國際首創,在泥漿強制制冷技術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我國陸地天然氣水合物的重大發現和成功試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并做出了重要貢獻,獲教育部 2014 年度技術發明一等獎。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