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哈里伯頓和貝克休斯聯合宣布放棄在2014年11月宣布的合并交易,交易自2016年4月30日終止。從最初的轟動效應到如今的黯然收場,長達18個月的并購過程充滿了諸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從官方聲明看,兩家公司都宣稱付出了大量努力,分手的主要原因是反壟斷機構的反對。但結合諸多背景材料分析,可以發現此次并購失敗并非聲明所說的如此簡單,而是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必然結果。本文嘗試從三個方面進行深層解讀,探尋哈里伯頓并購貝克休斯失敗背后的潛在邏輯。
并購方式解讀
在并購方式選擇上,哈里伯頓采用了協議并購和順三角兼并模式。從兼并公司(母公司)角度看,此方式具有并購成本低、風險小、交易阻力少的特點。交易雙方也聘請了世界頂級的財務和外部法律顧問,如瑞信、高盛、BakerBotts、WilmerHale等,來應對此次并購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但在實際操作中,這樣的交易方式仍然存在兩點弊端。
一是作為證券市場最主要的收購形式,要約收購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即所有股東可以在平等獲取信息的基礎上自主選擇,基本可視為完全市場化的規范收購模式,屬于實質性資產重組,有利于改善資產重組的整體質量,促進重組行為的規范化和市場化運作。相比之下,協議收購則不可避免會遭遇股東訴訟問題。
其實,早在雙方合并交易宣布之初,就已有數起針對此交易案的股東訴訟,指出貝克休斯董事會在哈里伯頓和其子公司協助下,違反了對股東的代理責任,聲稱這種非市場化的并購行為嚴重低估了貝克休斯的價值,且不適當地排除了可能存在的出價更高的第三方參與。比如,雙方承諾不主動招攬任何第三方以達成不同于雙方合并交易的其他交易。一旦貝克休斯與其他收購方達成交易,哈里伯頓有權要求貝克休斯補償10億美元。而且,雖然哈里伯頓需借貸約86億美元過橋貸款以支付現金部分,可能造成程序的繁瑣和不確定性,但并未將融資完成作為交易的先決條件。諸如此類的交易確定性保障條款,使貝克休斯股東有理由相信交易的不合理性,因此要求法院頒發禁令,并責令責任方賠償相關損失。協議還指出,貝克休斯將給予哈里伯頓參與針對貝克休斯或其董事的股東訴訟的機會,貝克休斯與股東的和解需要得到哈里伯頓同意。這一基于哈里伯頓利益訴求的條款,使股東訴訟問題更加復雜難解。
二是順三角兼并模式雖然存在一定優勢,比如兼并公司以持有的子公司股票為限承擔法律上的有限責任,子公司以“殼公司”的形式有效隔離母公司資產風險,以及雙方公司基于股票對價的免稅重整等,但作為一種內部制度安排,此類三角并購帶有一定風險性。
首先,目標公司原股東成為兼并公司新股東,將“稀釋”兼并公司原股東的投票權,淡化兼并公司的股東權益。在美國,由于特拉華州公司法的先進性和自治性,很多大公司選擇特拉華州作為公司注冊地,比如,這次并購交易中的兩家公司和Red Tiger LLC(哈里伯頓為實施三角收購設立的子公司)。而按照《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規定,標準三角并購中,兼并公司母公司的董事會有權作出并購交易的決議,無需提交股東大會決定。因此,普通股東無法通過股東大會“用手投票”的方式表達對權益淡化問題的訴求,可能會選擇使用“盤外招”阻止交易達成。這種內部隱患相對于要約收購的市場化行為來講,確實不可避免。
其次,三角并購模式容易形成投機套利。并購中,兼并公司以股票作為主要支付方式會給市場傳遞負面信號,即兼并公司股票的市場定價偏高,由此極易出現大量的市場投機套利者。套利者的賣盤壓力,加之兼并公司原股東權益淡化這一負面影響,可能導致兼并公司股價下滑,最終使并購雙方的收益明顯低于預期。
事實證明,資本市場對這宗交易確實并不看好。按照協議,合并后原有貝克休斯股東每股對價為1.12股哈里伯頓股票外加19美元現金,整體折算價格78.62美元比交易聲明公布當天貝克休斯股票收盤價僅溢價20.5%。而聲明公布當天的股價變化更印證了市場的消極反映,當天貝克休斯股票雖大漲8.92%,收于65.23美元,但哈里伯頓股票大跌10.62%,收于49.23美元。Barclays的分析師指出,在2018年石油行業開始真正復蘇前,油服行業的任何復蘇都是漫長和不均衡的,因此在全球三大油服巨頭中更看好未參與此宗交易的斯倫貝謝。
監管審批解讀
由于合并雙方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油服公司,交易面臨的反壟斷審批壓力前所未有。雖然交易宣布后,兩家公司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陸續獲得了加拿大、哥倫比亞、哈薩克斯坦、南非、土耳其等國的反壟斷機構審批,但最主要的幾個國家和組織,如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歐盟等法域的反壟斷審批周期明顯超出兩家公司高管的預估時間,因此在2015年年底,此交易就已顯現出失敗征兆。特別是2016年4月遭美國司法部起訴后,交易完成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
綜合分析反壟斷審批未獲通過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一是雙方的業務領域高度重合。哈里伯頓90%以上的收入領域同時也是貝克休斯提供服務的業務領域。美國司法部使用了常見的假定壟斷者測試和HHI指數來計量市場份額的變化和廠商規模的離散度,認為兩家公司合并將導致油服行業競爭受損、價格上升及創新減少,損害消費者利益,并特別指出兩家合并后至少在23個油服細分市場上減弱了競爭性,其中11項產品/服務的美國市場占有率將超過50%,特別是陸地尾管懸掛器和海上生產封隔器的市場份額將超過70%,海上增產船和海上尾管懸掛器的市場份額將超過80%。石油業內人士,如道達爾首席執行官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若此并購交易完成,對原油開采商和油公司來說都不是好消息;油服業內企業更是不斷發出行業壟斷的警告試圖延緩或阻止此項交易。
二是哈里伯頓和貝克休斯提供的資產剝離計劃并不具有實質效果,難以達成交易完成的要件。此前,兩家公司提出了明確的資產剝離計劃,如哈里伯頓計劃剝離固定切削齒鉆頭和牙輪鉆頭業務、定向鉆探業務、隨鉆測井業務,以及膨脹式尾管懸掛裝置業務;貝克休斯計劃出售其核心完井工程業務(包括封隔器、流量控制工具和井下安全系統),以及在墨西哥灣的防砂業務,在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灣、挪威和英國的海上固井業務。不過,這其中潛在的困難是,為了防止大量的資產分割給未來的監管執行帶來難度,美國司法部要求兩家公司所出售資產的買家盡可能少,甚至一個買家會更好??墒窃谟蜌庑袠I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尋找一個買家購買如此多的資產是相當困難的。兩家公司一度努力向通用電氣和凱雷集團等實力雄厚的潛在買家甩賣資產,但終因油氣行業前景不明朗和資產專屬性較強等原因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并購意愿解讀
哈里伯頓和貝克休斯2014年達成合并交易時,國際油價在每桶80美元左右的相對高位,油氣市場處于形勢較好時期。在那樣的行業背景下,哈里伯頓的CEO Dave Lesar認為,雙方合并將是一場雙贏交易,并購后雙方業務的協同效應可以使哈里伯頓每年減少20億美元左右的成本,主要包括運營優化、研發優化、人員重組和組織效率的提高等(在兩家公司業務高度重合的北美地區尤為明顯)。
而當前的市場環境與2014年已大不相同,油氣行業正面臨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國際油價處于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很多項目(如部分北美頁巖井和成本高昂的海上項目)受制于低油價無法啟動生產,使得油田服務業務量大減。雖然近期的國際油價已自今年2月的低點反彈達60%,但仍處于每桶40至50美元的相對低位,曾經的雙贏交易極有可能變成雙輸交易。此時,兩家公司雖然表面上對達成交易信心滿滿,但其實并非你情我愿。
首先,雙方交易的初衷是為了強強聯合,反映了雙方對未來價值投資和協同效應的認同。但是,如果說在油價高位時為了達成合并而甩賣資產還算得上是以小博大的話,那么,在油價低位時這樣做似乎就有些得不償失了。低油價下,優質資產剝離(比如貝克休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部分業務)的代價可能遠遠大于35億美元的反壟斷終止費。因此,在哈里伯頓看來,如果不能達到“1+1>2”的結果,至少也不能造成“1+1<1”的局面,因此,此時與貝克休斯的分手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其次,貝克休斯最初對這項交易就持反對態度,并不愿意進行這項風險極高的合并交易。但在哈里伯頓惡意收購的威脅,以及35億美元的高額分手費(對比來看,近期輝瑞與艾爾建價值1600億美元的收購失敗,雖然雙方磋商時分手費約為40億美元,但最后執行的分手費僅為1.5億美元)的承諾下,貝克休斯最終同意以股票加現金的方式完成合并。事實上,自2014年11月并購交易宣布后,貝克休斯就陷入了懈怠狀態,業務重組的步伐明顯滯后于競爭對手,內部各種冗余人員和資產的處置不力,這似乎表明了貝克休斯在無奈被并購之下悄無聲息地反抗。而且,貝克休斯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虧損遠高于預期,達到9.81億美元,營業收入比上年減少41.9%,至26.7億美元,鉆井平臺數量比上年減少58%。因幾乎沒有新井增加,到2016年年底全球鉆井平臺數量將穩定減少,其收入將有可能進一步下滑。其CEO Martin Craighead表示,公司遭遇的低迷甚至超過了最悲觀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35億美元的分手費無疑對貝克休斯充滿了誘惑,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業績損失,還可以用于收購同樣遭遇重創的中小競爭對手,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力量,可謂一舉兩得。
基于這兩點可以看出,哈里伯頓在并購前并沒有充分評估交易風險。從2014年10月10日提出要約,到2014年11月17日確定合并,346億美元的交易不足40天就倉促決定。這反映了哈里伯頓在機遇出現時過于迫切的并購意愿,這種非理性行為很容易對并購中的風險因素缺乏敏感性,在受到被收購者的抵制時更會被放大,從而干擾正常判斷。在長達18個月的時間內,斯倫貝謝收購了卡梅隆,殼牌收購了BG,過程雖非一帆風順,但也皆大歡喜,為什么唯獨哈里伯頓并購貝克休斯以失敗而告終?答案恐怕就是兩者在并購時根本沒有達成戰略一致性。哈里伯頓準備不足就主動出擊,以“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聽天由命;貝克休斯被動接受得過且過,對結果持無所謂態度。這樣貌合神離的并購,在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最終走向失敗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在4月30日雙方約定的獲取所有審批的最終時間到期后,雙方決定不再繼續延期去尋求政府審批,終止了這宗交易,算是給彼此找了個合適的臺階下。
小結與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18個月的漫長并購過程中,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內部因素的雙重作用,使得哈里伯頓與貝克休斯的并購交易變成了“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一方面,并購中的種種限制和約束使得并購初衷失去了本來強強聯合的意義,即使現在努力達成交易也得不償失;另一方面,放棄交易后雙方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兩家公司必須努力調整資產結構和業務結構,重裝上陣。不過,雙方已經開始著手為將來做打算。
并購交易失敗后,貝克休斯稱,將利用哈里伯頓公司支付的35億美元分手費改善資產負債表并重組業務,其中15億美元用于回購股票,10億美元用于償還債務。同時,貝克休斯計劃削減5億美元成本,大力實施業務歸核化戰略,減少在不穩定的壓裂市場的參與程度,將業務聚焦在其最具核心競爭力的高端制造業務上,成為業務更加精簡、更專注于油田服務的公司。不過,對于連續兩個季度虧損均在10億美元左右的貝克休斯來說,戰略轉型能否成功也未可知。因為,為了達成與哈里伯頓的合并,貝克休斯的成本縮減計劃受到嚴重影響,無法削減成本并做出其他調整,僅2016年第一季度就多出了1.1億美元的支出。而且,貝克休斯預測2016年第二季度油服市場將更加悲觀,北美鉆機數會再減少30%,一旦其縮減開支不理想、冗員和不良資產處置不力,未來尋求被其他公司收購也許成為可能。而如果其成功瘦身,貝克休斯則可能出手并購經營不力的中小油服企業,特別是海上鉆探企業,因為此類公司與貝克休斯所處業務領域差別較大,可以較好規避壟斷問題。
哈里伯頓方面,其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虧損24.2億美元,營業收入4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0.5%,35億美元的分手費必然會對其造成沉重打擊。歷史上看,雖然低油價時期往往都是油氣行業的黃金并購期,但很多企業的經驗表明,石油公司在油價低迷時期并購的資產并非穩賺不賠。而且,這次的并購失敗表明,除政府以外,很多國際石油公司并不希望看到油服行業出現可能造成壟斷的大型企業。畢竟,在低油價下油公司已經步履維艱,壟斷型油服巨頭一旦形成,必將提升其在雙方交易中的話語權,使油公司的生產經營雪上加霜。所以,未來一段時期,資金實力雄厚、管控能力突出的哈里伯頓可能會選擇穩守發展的策略,不再考慮實施大型并購,而是通過資產剝離的方式調整資產結構和業務結構。
另外,低油價下油服行業的洗牌與整合仍會繼續。資產規模較小、負債較多、現金流較差的企業將難逃破產的命運,而很多成本低且效率較高的油服公司則可能借機爭奪市場份額,以求在油氣行業復蘇時贏得有利位置??傊?,未來一段時期,油服行業將進入核心競爭力比拼的高級階段,優勝劣汰將愈加明顯。這對整個油服行業的發展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版權聲明|稿件來自中國石油新聞中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
- 甲基橙
-
石油圈認證作者
- 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長期聚焦國內外油氣行業最新最有價值的行業動態,具有數十萬字行業觀察編譯經驗,如需獲取油氣行業分析相關資料,請聯系甲基橙(QQ:1085652456;微信18202257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