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25日,石油圈受邀參加了在椰城??谂e辦的“2016深海能源大會”。本屆大會由海南省人民政府和中海油聯合主辦,云集行業專家、學者、企業高管500多位,曾恒一院士、杜祥琬院士、周守為院士等行業專家就油氣行業現狀和發展提出了新思路新見解。
本屆大會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安全高效”為主題,圍繞深海能源的開發利用重大政策發展趨勢、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和綠色低碳經濟等方面展開討論。石油圈提取最精彩部分為你呈現!
1.每年5000多萬噸遭掠奪,加快開發步伐是關鍵
現階段,我國南海深水勘探主要集中在水深在300米到3000米的深水區,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南海深水油氣田開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技術、高敏感等特點,目前南海周邊國家每年從南海掠奪開發石油產量多達5000多萬噸,相當于大慶豐年期的年產量,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快南海油氣田開發。
中海油自主研發,和大家一起建成了以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為代表的五型六船深水作業團隊,這些裝備分別擔負著鉆井作業、海底鋪管、物資保障等工作,現這些裝備全面投入應用,大幅提升了中國海油深水裝備和作業能力,實現了自主鉆井作業最大水深從505米至2451米、最大鋪管水深從106米到1409米的跨越,為自行勘探、發現大氣田、成功開發荔灣31深水大氣田提供了重要的裝備支撐,實現了我國海洋工業從淺水向深水的跨越。
然而,應當看到,我們國家在深水油氣田開發工程技術方面起步較晚,我國在深水工程技術和裝備領域仍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我國深水裝備數量少,類型不全,尚未形成系列化、差異化的深水作業團隊;缺乏具有自主產權的船型設備;海洋裝備的核心技術仍主要裝備在國外公司手里,國內關鍵設備的配套能力比較低,其中高技術船舶配套設施的國產化率平均不足20%,高端設備大多依賴進口。
同時我國海上復雜的油氣特性,高溫高壓,以及惡劣的海洋條件,比如頻繁的臺風,復雜的海地地形等,決定了我們國家的深水油氣田開發將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在低油價的影響下,如何降低成本,實現深水油氣田的開發,如何在求生存的基礎上更好的謀劃發展,更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嚴峻挑戰。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武廣齊
2.油氣仍將占據半壁江山,2030年消費量到峰值石油圈原創www.h29736.cn
根據中國工學院和國內外專家的分析,一致認為,全球人員發展處于轉型期,雖然正由油氣時代向低碳時代轉型,但油氣仍將占據半壁江山,預計到2030年前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各占1/4,油氣消費量達到峰值,油氣在交通、化工、發電、城市燃起等領域仍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走向深海,我們剛剛開始。雖然我們已經成功的建造了以海洋石油981為代表的一批重型裝備,但這也僅僅是眾多的、種類繁多的深水裝備的一少部分,而且其中很多關鍵設備,我們還是進口的。我們深海開發裝備制造、深海海底的礦產資源開發,還沒有真正起步。
正如習總書記講的,這還是一個遠未認知的世界,這都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困難挑戰是巨大的,但這正是我們探索它的魅力所在。我們要把最美麗的青春放在美麗的大海上,雖然這條道路漫長曲折,但我們充滿信心!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守為
3.穩油增氣,中國不能踩著油門趕超美國
石油肯定是要必須發展的,而且必須要有所增長,但是中國不能踩著油門追趕美國?,F在,中國的汽車數量比美國少好幾倍,但是中國東部的汽車密度,也就是每3萬平方公里汽車數,已經趕上美國;再看車型,日本人生產0.6排量的汽車自己開,生產的3點幾、4點幾的賣到中國,國人攀比心理導致排量越大越熱銷,這是需要改進的。另外,要加強石油的勘探,包括非常規和深海的勘探。天然氣(包括非常規的天然氣)是相對低碳的化石能源,因此要努力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當中的比重,爭取到2020年從現在的6%提高到10%。
關于非常規和深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技術,杜院士提出了以下幾點:一是要加快煉化轉型升級,提升成品油質量、提高油氣的儲備和調峰能力、著力加快石油的電替代、生物技術替代、氫替代和太陽能替代;二是油氣勘探的多維地震技術、油氣開發的全自動鉆井操作技術應逐步完善并創新,非常規油氣的資源勘探技術尤為重要,其中包括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的探測和安全開采。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4.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結合之深海開發新趨勢
李曄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其2008~2013年一直在美國能源部工作,曾牽頭建造了美國第一臺漂浮式海上風機、第一臺潮流能發電機和第一臺波浪能發電機,同時他兼職IEA等多個權威組織的專家或組長??梢哉f,在能源業,李曄是一匹“千里馬”。
他在會上提出,近年,我國使用深海鉆探、采掘平臺大舉開發南海海域油氣資源,但是目前,用于開發海底油氣資源的海洋工程平臺在作業時遠離大陸,無法獲得外部電力和淡水供應,因此均使用柴油等化石燃料進行發電和海水淡化。而同時,燃料成本較高,且嚴重依賴補給,運輸費更是隨補給線的延伸而大幅上漲,同時,燃燒柴油也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李曄提出將天然氣水合物、溫差能和海上風電等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結合,促進南海海域的綜合開發利用。
具體做法是在海洋工程平臺上或周圍設置海上風能、溫差能等深海能源發電設備,以深海能源發電為主,結合傳統柴油發電,組成微型電網,向海洋工程平臺供應電力。這樣可以大幅降低對燃料補給的依賴,節約采掘成本,減輕環境污染,減免輸變電等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李曄
5.海洋深水流動保障系統的研究設想
深水開發,人們首次關注的是高滲透,儲層出砂。高產油氣井,砂對管柱的沖蝕非常嚴重,如何保證高效生產的情況下有效、安全、可靠防砂是深水開發的關鍵之一。同時,深水開發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平臺日費的項目,再加上平臺空間狹小、人員密集,擺正油氣井和人員的安全也很重要。熊友明所長提出要研究建立海洋深水流動保障系統,來保障深海油氣開發的安全有效。
——西南石油大學海洋油氣工程研究所所長熊友明
6.海洋裝備智能化是彎道超車的捷徑
由于深海原油開采成本較高,50美元以下的油價低于深海原油的成本,美國總統大力發展頁巖氣的新政也讓深海開發雪上加霜,因此,必須通過創新驅動來降低成本。
那么如何進行創新呢,海洋配套裝備的國產化就是其中一條道路。目前,全球海洋油氣年投資約為4000億美元,今年配套裝備約500到1000億美元,但是我國80%的油氣裝備都依賴進口。未來海洋油氣投資必有大增長,海洋配套裝備市場的潛力巨大,海洋配套裝備的國產化有可能為過剩產能提供新的出路。再加上,目前智能制造、智能裝備和智能物聯網發展迅猛,可見,海洋裝備智能化是我國彎道超車的捷徑。
——清華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陳道毅
這兩年,對行業來說確實是艱難時期,但石油圈認為,這也是行業覺醒的一個機遇期,是我們反省自己、實現飛躍的好機會。而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對這個行業有熱情有追求的人,他們有的已滿頭銀發、有的年輕有為、有的埋頭鉆研學術、有的現場經驗豐富…正是因為有這些人在,我們堅信油氣行業前途是光明的,堅信中國深海開發技術可以走向前沿。
閉幕式上,曾恒一院士提出要把深海能源大會做成國際交流的平臺,并將明年的大會主題定為“加強國際創新,開發深海能源”,這次還不夠過癮的同仁,敬請期待明年的盛會!
編輯/李倩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
- Linda
-
石油圈認證作者
- 畢業于南開大學傳播學專業,以國際權威網站發布的新聞作為原始材料,長期聚焦國內外油氣行業最新最有價值的行業動態,讓您緊跟油氣行業商業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