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去年的一篇文章(“OPEC射向北美頁巖油的子彈打偏了”)預測OPEC的低油價策略很難擊垮北美的頁巖油/致密油行業,最大的受害者會是深水油田和油砂行業。轉眼過去了一年,頁巖油行業的主力軍(例如: Pioneer, EOG)果然還在頑強的硬抗著,甚至一遇油價反彈還會大幅增加鉆完井數量。但這樣一來造成了油價持續低迷,公司裁員不止,全球油氣供應過剩,再加上中國經濟發展放緩,美聯儲加息預期增強……這一系列的不利消息接踵而來,難免會讓石油工業的同行們心情不佳,一時間對行業前景感到悲觀和黯淡。滿天飛的各種有關油價走勢的小道消息和那些煞有其事的專業分析,也經常把大家的心情搞得忽上忽下的。作者的感悟是:影響油價的因素那么多,不確定性又極大,歷史上很多行業翹楚(包括華爾街的那些著名投資銀行)發表的對油價走勢的預測都成為了笑料,所以大家真的不必糾結油價的七上八下,該來的一定會來的。
其實更有意義的事情是要努力看清石油在未來30-50年的能源結構版圖中的大趨勢,以此為基礎來思索一下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為這個永遠對能源那么饑渴的世界做點有用的事情。我們生活在一個觀點泛濫的時代,作者希望引用盡量多的客觀數據來幫助自己和石油工業的同行們探討一個關鍵的問題:未來幾十年,這個世界還對石油饑渴嗎?
如果你關心能源行業的話,一定能夠經??吹交蛘呗牭接嘘P太陽能和風能的迅猛發展的消息,以及很多專家預測多少年以后可再生能源就可以徹底取代化石類能源(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炭)。偶爾的,你也能看到有些人士發表的針對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質疑。如果瞅瞅國際能源機構的報告,世界每天消耗的石油總量仍然在不斷上漲,天然氣被普遍認為是從化石能源到低碳能源的過渡能源。這不,BP 剛剛于不久前發布了”能源展望2016” (BP Energy Outlook 2016)。我們就暫且以這個報告里的數據為基礎來看看能源版圖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為了客觀起見,作者也參考了其他機構的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15 by IEA, The Outlook for Energy: A View to 2040 by ExxonMobil, Renewables 2016 Global Status Report by REN21)。感興趣的同行們可以多看看不同機構的統計數據和分析預測,兼聽則明。
作者覺得除非出現第三次世界大戰,地球的人口應該會繼續增長,與之對應的GDP 也會水漲船高。雖然各個機構對增長速度的預測差別蠻大的,但是人口和GDP雙增的長期趨勢是大概率事件。根據BP的預測,如果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能夠通過調整生育政策得到緩解的話,世界人口和GDP的增長幅度應該會更大。
伴隨人口和GDP的增長,能源需求也會大幅攀升。BP 的預測是從2014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可能增長34%,這里的能源需求已經考慮到了由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而帶來的影響。其中很大一部分新增能源需求來自于廣大亞非拉國家(包括中國的欠發達地區)的人民對提高生活水平的剛需,包括住宅條件的改善,家用汽車的興起,空調和冰箱為代表的家電普及,以及各種生活消費品的升級換代。簡而言之,過去幾十年中國人民經歷的生活水平的突飛猛進,廣大亞非拉人民群眾也是渴望實現的。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對能源有多么的饑渴。有句英文說的好:our world runs on energy! 接下來的問題是,在多種能源類型共存的未來,石油還會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嗎?我們放眼看去,以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協議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極大的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迅猛發展。
各國政府紛紛出臺優惠的財政和稅收政策來鼓勵太陽能風能的發展。以此為基礎,BP認為未來20年可再生能源將會是發展速度最快的能源類型。BP進一步預測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和生物燃料)有可能占到全球總能源消耗的9%。
與此同時,石油和天然氣在總能源的比例可能下降到55-60%的區間。剩下的能源需求將由核能、煤炭以及水電來滿足。換句話說,根據BP的預測,即使考慮到太陽能和風能的火箭般增長速度以及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到2035年化石類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仍將占據主流能源地位,得益于頁巖氣的橫空出世和液化天然氣(LNG) 技術的快速發展,天然氣的比例有望在能源界取得長足發展,到2035年有可能取代大部分的現有煤電的發電能力。
那么棘手的問題來了,由于2035年的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大幅增加,即使石油(這里暫且不談天然氣)在能源總量所占的份額有所下降,世界在2035年所需要的石油的絕對數量還是會大幅度增加(BP預測從2014年的92百萬桶/天到2035年的112百萬桶/天)。這多出來的每天兩千萬桶石油需求如何才能得到滿足呢?BP預測其中的40%將由OPEC產油國提供,而60%將來自美國的致密油、巴西的深水油田、加拿大的油砂以及其他的非OPEC國家。這樣的挑戰讓身為工程師的作者感覺壓力陡增:不論是美國致密油,巴西深水還是加拿大油砂,可都是代表著開采難度大,生產成本高的油藏種類。
如果需要由他們來供應新增加的石油需求的60%,那么可能導致的兩種結果:(1)由于成本較高,未來的油價不得不持續走高,增大經濟發展的成本,從而抑制經濟發展速度,反過來降低能源需求,或者(2)由于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突飛猛進,極大的降低了生產石油的成本,給世界提供給了充足而且低廉的能源,從而促進經濟發展,進而增加能源需求。
作者顯然更喜歡后一個的雙贏結果,不論對能源行業還是普通消費者而言都是幸福的。一個正面的例子是自從2008年頁巖氣在美國異軍突起以來,由于充足而廉價的天然氣,美國經濟享受到了巨大的能源紅利,比歐洲和日本分別節省了7300億美元和2700美元的能源開支。
放眼看去,未來30-50年應該是一個各種能源種類(包括石油天然氣和太陽能風能)百花齊放的時代。不論是化石類能源,還是可再生能源,誰能夠為世界提供穩定的、充足的、便宜的能源,誰就應該獲得相應的商業回報和社會的尊重。對能源的饑渴貫穿人類歷史,無數的沖突和戰爭都圍繞著爭奪能源。不少有識之士甚至把能源排在全人類所面對的最重要問題的第一位。
版權聲明|文章來自石油界,作者:吳先平,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站任何文章:
-
- 甲基橙
-
石油圈認證作者
- 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工程與技術專業,長期聚焦國內外油氣行業最新最有價值的行業動態,具有數十萬字行業觀察編譯經驗,如需獲取油氣行業分析相關資料,請聯系甲基橙(QQ:1085652456;微信18202257875)